前上市公司中年设计总监「职业垂死挣扎之:功夫不能丢」- 20200416

朋友建议,标题不能太素。这次,够标题党了吧。

非常喜爱图形与色彩的创作,只是不同的阶段,总觉得自己对于这两块的认识不够,所以,间隔性的需要练习。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在这方面的练习。

每天一张的节奏,还比较快速。晚餐或早餐后,15-20 分钟,沙发上一靠,脑中略略回想一天中的经历或想法,选择几个色彩组合(这个比较费时间),就随心所欲的创作,不在乎作品精致度。

蛮好玩的一个过程,特别是积累一段时间,作品有了系列感之后。通过玩,让自己保持对图形、色彩的敏感度,同时,为之后的设计、创作积累素材,不是很好嘛?

突然,有想法建一个「设计师每一日练」的群,让有相同想法的人,能聚在一起玩玩业余创作,不那么孤单。有想法入群的,留言举手。超过 10 人就建群了。

另外,告诉大家一个可怕的消息:本号运行 4 年,发表了 87 篇内容(图/文),前天终于突破了 500 粉丝。😄

赶紧转发啊,500 位忠实粉丝朋友。

内向的前上市公司设计总监,是如何一步一步提高「演讲&表达」能力? – 20200412

上周五,开始了我的第一场付费设计培训。不管是公司老板(认识的朋友),还是团队小伙伴们,对于第一堂课的反馈,是很正面的。有一位小伙伴的反馈中,说我的表达是「滔滔不绝」的,这让我觉得很意外。当然,也很有成就感,因为这些年,我在沟通、演讲等表达方面,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其实,我原本是一个内向、不善言辞的人。很多时候,我很不愿意说太多的话,也很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去表达。但就是这么一个内向的人,竟然能去管理几十人的设计管理,近百人的业务团队,也竟然,可以在付费的设计培训中,被人称为「滔滔不绝」。


在此,我想分享一点「人生经验」。

正视「内向」的性格

多年以来,我会觉得性格内向,是一个缺陷,特别是被人评价我是一个内向的人的时候。因为,一般来说,内向的人不容易去交往,不善于沟通表达,也因此不容易交到朋友,有足够的社交圈子。常常,会有另外两个词与内向捆绑:自卑、孤僻。


某天,我决定去正视这个性格。翻了一些书后,有一个发现:其实,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,只是一个性格特征而已。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样,也有非常多优秀的人,是内向的性格。性格内向的人,善于思考、逻辑性强、内敛、含蓄、表达简练、直接。


所以,如果你和我一样,是性格内向的人。那么,请你一定要正视你的性格,性格内向不是一个缺陷。

内向的人,不要回避提升沟通表达的能力

沟通表达能力相对较弱,貌似是性格内向的人的「默认配置」。但内向的人,需要有两点正确认识:一、职场中,生活中,正常、有效的沟通表达,是必要的生存/生活技能;二、内向的人,应该刻意去提高沟通表达的技能,而不是去回避。
我作为一个内向的人,在提升沟通表达、演讲能力的过程中,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:

  • 第一阶段:不愿意,且害怕、抵触表达;
  • 第二阶段:愿意,但对于表达,害怕、紧张;
  • 第三阶段:有很强的表达欲,但发挥不稳定;

目前,仍旧处于第三阶段。

第一阶段,不愿意,且害怕、抵触表达;

为什么会害怕、抵触公开的表达呢?对于我来说,寻根问底,有几个原因:一,家庭影响大,从小缺乏沟通表达的氛围、机会;二,自卑。大学前一直为个子矮感到自卑。现在不会为此自卑了,但这种自卑的影响是长久且多方面的。


人生的前三十年,因为缺乏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,吃过很多亏。但我依旧不引起重视,反倒一直刻意逃避。我总是希望遇到尽量少沟通的工作,总想呆在一个人际关系简单,无需太多沟通的小团队中,在实际工作中,也尝尝用邮件、消息代替当面的交流。我错误的认为,我不需要改变自己,一定会有合适的「内向型工作」找到我。


当过去在流利说的几年里,我「被逼」着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时,有一天,我有一个发现、有一种觉悟:语言,是有力量的。


为什么说,语言是有力量?


我先是从基督教信仰中认识到语言的力量。创造主,通过祂「说有就有、命立就立」的话语创造世界,神的话语,是人的生命;人的口中,既可以说出造就人的话,也可以说出毒害、杀死人的话。


生活中,也有很多发现: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,安慰、鼓励的言语,会让人受安慰、重新站起;常在战争电影中,看到首领的战前演讲,瞬间点燃士气,这种通过语言激励斗志的场景,在公司里也常常看到,特别是启动新项目时。


不管是在职场,还是在生活中,我们都需要正常、准确、高效的,通过「语言」,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在职场中,不管从事什么职业,都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。在家庭中,与父母、另一半、孩子、亲戚朋友,也需要好的沟通表达。这是一个技能,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。


当我有以上的认识时,我的第一个阶段,就已经开始在突破了。

第二阶段,愿意,但对于表达,害怕、紧张;

之前,我在流利说做设计管理的时候,其中最大的一个心理障碍,或者说心理挑战是:给团队开会、公开的汇报、演讲。但凡这种场合,我都是极度的紧张。特别是,每个季度、年度,在几百上千人的场合里做设计部门的工作汇报。一站到台上,我的心跳加速、头发晕、心里面冒出各种负面声音、胡思乱想:团队的设计师会怎么看我呢?这个 Leader 也太弱了吧?同僚们怎么评价我呢?我似乎看到他们在台下交头接耳的对我品头论足了……


这个阶段,每一次上台前,我紧张、害怕;站在台上,我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、声音发抖、结巴、卡顿,满头大汗,全身湿透(即使大冬天也是如此);下台以后,心中非常的忐忑、自责、羞愧,挫败感很强,无颜面对团队。


但即使是这样,我仍旧是愿意一次次去「丢脸」。回想这个阶段,我有两个特别感谢。


感谢前老板,流利说创始人王翌。我曾经和他坦言:我非常不擅长演讲,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和经验分享吗?他说了一番在「演讲能力」方面,日后一直激励我的话:Diff,你的确是不善于表达,但你的说的话,很有感染力,别人愿意去听。很多人会表达,但别人不一定愿意听他说,并且听得进去。你只要多多练习就好了。


非常感谢老王这番话。这再一次证明,语言是非常具有力量,是能够影响一个人。
我要感谢上帝。每次演讲之前。我都会祷告(不得不祷告),把演讲的过程、结果,都放在上帝的手中,求祂帮助我。每次不尽如意、充满挫败感、丢尽颜面的演讲结束后,我也唯有通过祷告,再次来到上帝面前来平复对自己的失望、赶走内心对他人轻视我的心理假设与害怕。因为,我相信上帝知道我的心,我的价值感,全然在于上帝。


这个阶段,至少有 2 年时间。除了在职场里的表达,在教会中,我开始了一些次数的讲道。一种愈挫愈勇的状态。脸皮磨厚了,口齿也慢慢清晰,偶尔,会有一场自己能够满意的分享或演讲。这样,就慢慢步入第三阶段。

第三阶段,有很强的表达欲,但发挥不稳定

精心准备分享材料(keynote、会议议程 等),以及足够的事前练习,都是一次好的演讲或者表达必备的。


材料准备:

  • 写下本次沟通表达的目的、听众需要从沟通中接受、领会或学习什么。尽管这个无需告诉听众;
  • 整个表达的框架清晰,承上启下,层层推进;
  • 要有故事,真实的故事,自己的故事。人人愿意听故事;
  • 故事之后,要带出观点,清晰、诚恳,不浮夸;
  • 主题如果第一次演讲,写逐字稿;

这里,提一下「逐字稿」这件事,这个还是和流利说创始人王翌有关。老王绝对是一个演讲高手,张口即来,且有很强的气氛调动能力、说服力。我想任何一个流利说同事,都不会否认这一点。有一次,公司季度会议,他把 Keynote 发给我(我汇总所有人的材料),我翻了几页,顿时惊讶了,他竟然每一页 PPT,都详细的写了注释。后来,果然,他基本基于注释的框架和内容在表达。这就是,比我有天赋的人,还比我努力。


在我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期间,经常会因为一件事感到挫败:原本计划好、设计好要说的内容,在实际演讲或表达中,常常漏掉了,感觉表达不够充分。在网络上看了一些他人演讲心得是:不要过多的关注实际表达是否与原计划完全一致,能够表达 60% 以上就足够了,其他是临场发挥。有了这个认识之后,轻松不少。
我目前,依然处于第三个阶段。很想表达,欢迎任何的表达机会,但仍旧发挥不稳定。对于这个阶段,我的总结是:在充分的准备前提下,控制语速与节奏,特别是在演讲的最开始,一定要稳住,要稳住音量、语气、语速、肢体,控制好与听众的眼神互动。基本上,会有不错的表现。

希望,以上,能帮助到如我一样内向的朋友。

怎么做好一场(设计)培训? – 20200409

最近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,为他公司的设计团队进行付费培训。

我略略回顾自己过往的设计分享,以及从「同理心」角度看设计师对分享的需求,列了一个提纲给朋友。每周一个主题,共 8 次。

  • Diff 设计职业经历分享 & 相互认识
  • 设计师的能力维度及职业素养;
  • 设计沟通:设计师如何沟通需求?
  • 设计师如何评审自己(他人)的设计?
  • 设计师如何陈述设计作品?
  • 如何参加面试或面试他人?
  • 如何管理设计团队?
  • 设计师如何提升自己?


朋友重要的一个反馈是:希望这个不只是分享,还需要落地,员工们能有所改变。用他的话来说「我们知道太多事,但能够做出来的很少」。


这时,我发现这次的「需求」,和我过往做过的大部分设计分享不一样。这是一个培训,而不只是一个分享。


分享与培训,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?分享,几乎完全是输入式的,听众「听着」就好;而培训,好的培训,是需要输出的、需要落地的。是否通过行动获得意识、行为的改变,是培训最重要的目的,也是极具挑战的。


我得找人请教如何「落地」。我找到了前同事及好友宁俊,他的创业项目 – 「践读学堂」,正是教人如何把知识落地。(声明:本篇不是软广)


一番交流之后,宁俊推荐了一本书《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:管理者指南》,并且建议我快速阅读。于是,Kindle 付费下载后,晚饭后花了 2 个小时读完。在这里,我想分享通过阅读这本书,对「培训」这个事整理逻辑的理解。

培训,一定要针对业务的需要

企业主或者管理人员,有时遇到一个专家或者行业知名人士时,自然发出邀请「您给我们团队做一个培训吧」。但其实,这个时候,培训的目的,是比较不清晰的。培训,应该完全针对业务需求,极度的实用、可操作;同时,企业应该通过一定的机制(高频、适时的绩效反馈、奖惩制度等),让员工能发现自身短板,并且有动力去提升。



所以,有三个最佳的培训时机:

  • 新员工入职培训:快速了解业务;
  • 新项目启动:培训新项目所需要的新技能、新意识;(书中没有提到,我的总结)
  • 新职级培训:培养在更高的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;

首先,请问:您的业务目标是什么?

我朋友是公司创始人,这次是他发起的培训。他自然清楚业务目标是什么。但稍微规模的公司,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发起培训。所以培训部门对与业务目标的理解就非常关键。


更高的业务目标,与更高的员工能力,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隐隐感觉员工能力不行,但又说不上来,那就必须重新审视你的业务目标。业务目标清晰了,你才能清楚,从你开始,到逐级往下的员工,每个人的绩效表现、素质能力,是否能满足你设定的业务目标。

团队/员工的绩效表现,是否能支持业务目标?

可通过团队内部和外部客户调研,从「目前的优势」「目前的不足」两个方面,评估团队/员工的绩效表现,是否能支持设定的业务目标。

团队/员工绩效表现不及期望,有 4 大因素,不一定是员工素质、能力不行;

员工绩效表现好坏,有 4 大因素(4W):* World:不可控的外部因素。比如:疫情、法规政策、竞争对手的行为等;* Workplace:公司内部环境:组织架构、招聘&薪酬 制度、公司文化、管理方式;* Work:具体工作的安排、流程、工具、系统等是否通畅;* Worker:员工:认知、知识技能、工作态度、团队协作;

可能大部分公司,业务没有增长,遇到员工绩效问题,就会简单归结为「咱们公司人不行」或者「某某人不行」。其实,「人不行」,可能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因素。要不,当初为啥把招这些人进来呢?😄

经过评估,团队/员工绩效差,的确是「员工需要提高」,才需要考虑培训;

公司创始人、管理者,要用对待业务、投资的重视程度,去看待培训这个事。培训为什么重要?因为员工认知、能力的增长,才能带来业务及公司的增长。作为一个参与过流利说早期创业的人来说,对于这点,我认识是深刻的。


培训的成本与代价,不仅仅是费用、人力资源。一次又一次无关紧要、不痛不痒的培训,在浪费团队/员工时间的同时,也是在愈来愈降低员工对培训的渴望、信任,直至影响整个公司的学习与成长的文化。

总结:培训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我的理解,培训有 3 大模块:培训需求、课程、跟进&评估

一、培训需求

  • 紧贴业务目标,通过公司文化、奖惩机制(优胜劣汰)、短时高频适时的绩效反馈,让员工对于提高自身能力,有需求、有动力;
  • 成功的培训,开始于充分的需求调研;(想想自己贸然接了朋友的培训需求,真是无知者无畏,后怕 😄)
  • 管理层需要认同培训的重要性,并在各个场合强调;

二、课程

  • 培训师的课程设计、课程表述、课程互动;

三、跟进&评估

  • 员工是否积极跟进培训,改变态度、行为,将培训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,公司应有对应的奖惩机制;
  • 管理者,特别是基础管理者,需要跟进培训的落地:1:1 沟通、小组分享等;
  • 管理者及培训部门,需要一定周期,评估过往培训对业务的影响;

通常,培训失败的 4 大原因

  • 无用的培训:缺乏前期对业务目标、绩效表现的分析,试图用「培训」解决「培训无法解决的问题」;
  • 错误的培训对象:培训的人群,在专业领域、能力水平方面,应该非常精准;否者,就是浪费一部分人的时间(但往往,企业主会这么想:既然来了,多叫一些人听听也无妨);
  • 培训执行不力:培训计划、课程设计、教学方面,执行不到位;另外,短时间灌输过多知识,也是常见错误;
  •  培训缺少后续跟进:这是培训成功与否最大的因素。

最后,附上本书核心图解 – 6Ds

  • D1: Define the Business Outcomes:—start with “why”; clarify the business rational and expected results in business terms;
  • D2: Design the Complete Learning Experience:—before, during, and after instruction
  • D3: Deliver for Application:—employ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facilitate application on the job
  • D4: Drive Learning Transfer:—provide structure, support and accountability for using new skills and knowledge
  • D5: Deploy Performance Support:—provide learners with the job aids, coaching, apps and other support they need to be successful
  • D6: Document Results:—measure, evaluate, and report the results to prov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raining’s value.

总体来说,这是一本实操性非常强的书(有原则建议、有实操手册),建议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(以及预备做管理者)读一读。


对于我来说,准备这次培训课程,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。或许,这是我的一个方向。

不轻易妥协 – 20200408

凡事都有两面。在我性格温和、与人关系融洽、沟通顺畅(可能要打引号)的另一面是,在一些重要方面,我对自己的观点不够坚持,比如:个人正当利益争取、设计专业表达。

过于轻易的妥协,是内心中有一种惧怕,害怕被人拒绝,害怕失败,所以,通过「退让一步」,去迎合对方。更直接的说,是用「舍弃自己的观点」为代价获取对方认同,并且,是想获取对方对我「人」方面的认同,而非,讨论的事情本身。


在个人利益方面,我向来不是「最求利益最大化」类型的人,相信有舍有得,也愿意舍弃一些利益去维护好的关系。但是,最近发现,对于正当的利益争取,不要轻易的妥协,需要做出必要坚持。对正当利益过于轻易的妥协,其实是在对自己价值轻易的贬损。如果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价值,如何让他人尊重?


设计专业方面,也是如此。过去,不管是作为个体设计师,还是设计管理,我也容易用「设计专业的妥协」换取「更快的拍板」「团队协作的顺畅」。尽管我现在仍然可以说,为更快的推进而「无关紧要」的部分「舍弃」、求同存异,对于设计沟通、团队协作,是非常有必要的,但其实,我应该在设计专业态度方面更加的严谨,所有的坚持与妥协,都是有理有据、思路清晰的,而不是,变成「习惯性妥协」。要知道,形成「习惯性妥协」太容易了,容易到会融入到人的性格里面,成为性格的一部分。


另一件不能妥协的,就是目前正在尝试的设计工作室的路。我很清楚,这条路,是长期的,是有积累效应的。但短期来说,运作一个设计工作室,是需要自己投资时间、金钱、独孤感的;同时,自己的人际关系、沟通能力、设计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,都需要极大提升。对于我来说,太容易对挑战、对艰难妥协。这需要信心。


软弱如我的人,真需要祷告、交托,去相信那还未发生的事情,认真着眼今天,不为明天忧虑。(这段话,写了又删掉,删掉又写,我不希望自己步入成功神学。仅为当下真实想法)

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 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 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 我尝试来回顾。 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 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 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 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 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 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 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 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 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… Continue reading “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”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

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

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

我尝试来回顾。

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

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

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

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

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
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

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

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

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

  •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
  •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
  •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1.0 的设计,非常开放的一个设计环境;
  • 2011 – 2013 期间,行业内 iOS App 设计水准上升,并且风格逐渐多样化,当时非常热衷体验新 App,去研究、模仿新的交互形式;
  • 2012 年 9 月左右,对新浪微博的体验不满意,设计了一款改善微博体验的 Chrome 插件 – 微博急简。插件段时间内获得 10 万多用户。这是一次从兴趣出发,完全按自己的喜好、为自己设计的工具,但同时获得用户好评,给我极大的满足感;
  • 2012 年末,认识王翌,体验了流利说最早的原型产品。当时,被流利说核心交互所打动(红绿打分、人机对话),再一次完全的出于兴趣、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、审美,重新设计了流利说 App。之后,虽然获得了 100 万用户、1000 万用户,以及公司 IPO,但最享受的,却是第一个版本的设计(虽然过于极简,对大众用户非常不友好)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后几年里,慢慢从产品相关的设计,到团队的设计、流程的设计,从我一人的单兵作战,到团队高质产出。期间,懂你英语第一个正式版、雅思流利说的模考体验,都是值得我提一提的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一些即兴项目,如:「世界很大」系列周边产品、第一届 Hackweek、三次品牌设计提案,都是玩得比较尽兴的。
  • 2014 年左右,自己做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「光盐生活」 T恤小品牌,基本是花钱玩兴趣,但好玩。另外,在不多的业余时间帮朋友做的小设计,也是让我享受:南京 EIS 学校的小册子、MGC 品牌、L&W 婚礼邀请卡。

暂且做以上回顾。

之后,类似的,我再写三篇:在设计管理、产品设计、教会讲道方面的初心审视与回顾。

设计视角

先翻出一个老段子: 某大型企业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,出现了bug:常有盒子没装香皂。企业于是重金聘请了一个博士后,耗费上百万后成功解决。有空皂盒时,机械手自动检测并拣走。某乡镇企业买了同一生产线,遇到同样问题,老板花了90块钱买了一个大功率风扇猛吹,空皂盒都被吹走了。   目前,在项目里,正遇到同样的问题。按“常规设计思路”,似乎“合情合理且滴水不漏”,但是于系统,于用户,显得复杂。我需要:简单、直接、有效。 尝试走另一条路。   设计方法重要;独特的设计视角,更可贵。

先翻出一个老段子:

某大型企业引进了一条香皂包装生产线,出现了bug:常有盒子没装香皂。企业于是重金聘请了一个博士后,耗费上百万后成功解决。有空皂盒时,机械手自动检测并拣走。某乡镇企业买了同一生产线,遇到同样问题,老板花了90块钱买了一个大功率风扇猛吹,空皂盒都被吹走了。

 

目前,在项目里,正遇到同样的问题。按“常规设计思路”,似乎“合情合理且滴水不漏”,但是于系统,于用户,显得复杂。我需要:简单、直接、有效。

尝试走另一条路。

 

设计方法重要;独特的设计视角,更可贵。

个人突破

presentation一直是我的劣势。 M说我并不缺乏口才与信心,我认同。 我缺乏的是如何向听众传递信心与信息。 诚实面对自己思考这个问题, 归根结底,是我内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自卑, 自卑捆绑我,无法精确的表达。 但最近,通过给一位顶级老大做presentation,我突破了。 一下子看开很多东西了。 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。 (我内心之中隐约感觉到上帝的帮助,希望更清楚的经历)

presentation一直是我的劣势。
M说我并不缺乏口才与信心,我认同。
我缺乏的是如何向听众传递信心与信息。

诚实面对自己思考这个问题,
归根结底,是我内心中有一种深深的自卑,
自卑捆绑我,无法精确的表达。

但最近,通过给一位顶级老大做presentation,我突破了。
一下子看开很多东西了。
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。
(我内心之中隐约感觉到上帝的帮助,希望更清楚的经历)

别再做随意性的决定

“好的,可以的呀”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,这句话成了我的习惯语言。 过于随意的决定或承诺,但事后总是让自己有后悔。 我需要有态度,有一定的姿态,在生活的任何方面。

“好的,可以的呀”,不知道从什么时候,这句话成了我的习惯语言。

过于随意的决定或承诺,但事后总是让自己有后悔。

我需要有态度,有一定的姿态,在生活的任何方面。

努力让创意变得不值钱

做为一个牛逼的设计师,他最不缺乏的、在他看来最不值钱的,应该是创意;即便是设计师最不值钱的创意,也值得别人花重价去换取。而我,经常觉得“创意”的匮乏,并且过于珍惜自己所谓的创意,看来,我还不够牛逼。努力做到让创意不值钱吧。

做为一个牛逼的设计师,他最不缺乏的、在他看来最不值钱的,应该是创意;即便是设计师最不值钱的创意,也值得别人花重价去换取。而我,经常觉得“创意”的匮乏,并且过于珍惜自己所谓的创意,看来,我还不够牛逼。努力做到让创意不值钱吧。

Dior

看到这样一条微博,被震动了: Chirstian Dior 是将传统服装带入现代功能主义革新的重要设计师。而他曾经居无定所,在巴黎后街和候车室中以画图营生,也从未受过正式的服装训练,生活颠沛流离。然而,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设计师,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。他40岁后,辉煌的事业才正式拉开。 而我,有这样一些问题问自己: 1.你能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价值所在吗? 2.你能坚守这样的想法吗?即使是颠沛流离!即使是要放弃不错的待遇和环境。即使是要挑战未知!(需要勇气)

看到这样一条微博,被震动了:

Chirstian Dior 是将传统服装带入现代功能主义革新的重要设计师。而他曾经居无定所,在巴黎后街和候车室中以画图营生,也从未受过正式的服装训练,生活颠沛流离。然而,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设计师,对比例的感觉极为敏锐。他40岁后,辉煌的事业才正式拉开。

而我,有这样一些问题问自己:

1.你能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价值所在吗?

2.你能坚守这样的想法吗?即使是颠沛流离!即使是要放弃不错的待遇和环境。即使是要挑战未知!(需要勇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