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在家自学的四个孩子》

这是一位台湾基督徒妈妈所写的书,因为不能生育,与美籍丈夫前后领养了 4 个孩子,两个女孩,两个男孩。这本书,就是他们家在家学习的心路历程及实践经验。

因为对他们家庭的兴趣,找到了这位妈妈的博客。原来,他们家在 2015 年卖掉了台北的公寓,搬到干净、广阔的台东乡下,开始自建农房、销售农产品的生活。真是做了我想做而没胆去做的事。

学校,不一定是人际关系学习的最佳场所

将孩子接回家学习,其中一个最大的顾虑是,因为缺失了「同学」这个群体,孩子会失去人际关系学习与锻炼的机会。作者的观点确实,学校、同学,不一定是学习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,两个原因:一、孩子之间,在人际关系方面,并没有太多可以互相学习的部分;二、在学校,人际关系最大的教导来自于老师。但很多时候,限于精力,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很难做到细腻,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反倒是家庭,特别是有弟兄姐妹的家庭,在父母的教导下,具备很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条件。对此,感同身受。我家女儿、儿子在一起,多有摩擦。但就是借着这样的摩擦,加上父母的教导,让他们明白「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」,慢慢的学习认罪悔改、彼此忍耐、彼此饶恕、彼此相爱。

不往高处爬,不是没有雄心,而是有智慧。

作者的美籍丈夫,在美国时,就是技术高手,到台湾后,在技术方面又念了 8 年的书。同年龄、同能力的人,都争取进到好的公司一展身手。但是他们家,从家庭的角度考虑,不往高处爬,两人都选择做自由职业。

于我而言,我深知在我所从事的互联网、设计行业,人不得不往高处爬的苦衷,也深知「在高处」的重担与代价 – 牺牲健康、家庭关系为代价。真正能放下,能不往高处爬,是智慧,也是勇气。

你想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?

有的时候,真的满焦虑的。我们这一代人,伴随着诸如「落后就要挨打」、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」、「核心竞争力」这样的教导中成长,对于下一代的教育,神经紧绷,深怕错过了什么。

心静的时候,能够感受到人有「人」的感觉,人不是机器,人不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零件,人是柔软的,有感情的,细腻的,有想法的。人,也是无助的,无法预知未来的。孩子的未来怎样,他要从事什么?会遇到什么挑战?谁知道?但,如果要问我,想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?我还是有一些基本答案的。

作者说,人生来就具有价值,人不是因为学历、能力、成就才具有价值,人的价值,是独特的,是创造主上帝所赋予的。是的。

不同阶段的目标

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,有几点值得反思:一、为什么学习;二、学习的兴趣;三、学习的能力(方法)。在我那个年代,学习是非常功利的,为了走出农村,「吃国家的粮食」。因此,那么多的学科、专业里,很少有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,也因此失去了本真的学习兴趣。政治、历史,地理,这些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科目,结果是索然无味。谈到学习的能力(方法),很少有老师会去授人以「渔」,要的就是结果与分数。

作者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,做了一个定义。小学,学习生活能力与习惯(学习家务);中学阶段,学会思考;至于高中,必须要已经掌握自学的能力,这时候的家长,能做的只是加油打气了。非常认同。

竞争力与素质

人们常说「竞争力」,那么,竞争力,到底是什么?是学历、专业、技术能力吗?不完全。在我过去近十五年的职场经历里,特别是最近的五六年,面试了很多人,也与很多人共事。一个人,到底行不行,快则可以从对方几句交谈中感受到,慢则三五天的工作来往。如果基本的技术能力没有问题,人与人的差异,我觉得在于素质上。这些素质,包括了人的教养、同理心、沟通能力、主动性。

作者说,相比竞争力而言,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待人处事的能力、服务他人的能力、学习的能力。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,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. 真是如此。

后记

  1. 第一次读台湾版的书,从后往前、从右至左、从上至下阅读,而且是繁体,前前后后,花了差不多 3 周零碎时间才阅读完。
  2. 作者的博客地址:https://vocus.cc/farmhouse/home

信仰低谷 – 过不了「神迹」这个关

我正在经历信仰的低谷阶段。

当面对要为重病、患难中的弟兄姊妹求神大能的医治、改变时,我完全没有信心。神迹,始终是我对神的认识中无法跨越的部分。从 2012 年 Weiwei 癌症离开时,就是这样。

我对自己的信仰,产生了怀疑。我所信的,到底是什么?

从创造、堕落、救赎方面审视一下自己的信仰。

创造。凭着眼目所见,山河湖海,花草树木,各种动物,我的两个孩子的成长,我相信神的创造。对于眼所不能见的浩瀚宇宙、无尽的微观世界,凭着信心,我也相信,这些是神的创造。

堕落。我所看到,在我身上最大的罪,是淫乱与骄傲。未信基督以前,这两样不被外人所知的事,我从不觉得是什么罪,有什么不好。信基督之后,我越发觉得这两者的肮脏,心里厌恶这两样,但靠着自己却不能胜过。这种灵与肉的交战,就是圣经上所描述的。或者反过来说,圣经上所描述的灵与肉的交战,就是我所经历的。我不得不承认圣经的真实。

救赎。我从未亲眼见过神,亲耳听过神的声音。但是,通过祷告(有时似乎是向空气的祷告),我却经历罪恶得赦的自由。

复活。我是那样一个害怕死、害怕死人、害怕死亡的人。但基督信仰给我很大的平安,是一种安全感,对于未来没有「后顾之忧」,对于最终的归宿,没有怀疑。有的时候,甚至盼望早点离世。

只是,每当遇到「神迹」的问题时,我就无法跨越。实在的说,我相信世界万物,这些被人称为「自然」的事物,甚至是疾病,通过药物得到的医治,都是神的工作,这些就是神迹,神的作为的痕迹。而我们很多时候所求的神迹,是超自然的。如果把自然的创造、规则,理解为神迹的话,我们所希望的神迹,是神去打破自己的作为、干涉自己的作为的事情。这样的神迹,的的确确出现在圣经中,也的的确确因着人的祈求,神实行了这样的神迹。我相信「起初,神创造天地」,我也相信神有「超自然」神迹,但我的信心,只到祈求「愿你的按着你的意愿来行神迹」的程度,我没有信心去祈求神迹要成就。

读书笔记《富能仁传》

福音小册子的大能 1906 年,20 岁,出生于英国富裕家庭,精通数学、音乐的基督徒 – 富能仁(James Outruam Fraser),被一本同学所赠的福音小册子深深打动。册子上一段简短的话,抓住他的心,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折: 我们的主若今天回来,发现有数百万、数千万、数亿的人还没有听到福音,还在不停地寻求。祂肯定会质问我们,要我们回答。我真不知道我们将如何作答。 但有一件事我可以确定,就是我们现在昧着良心、习以为常的大多数借口,一定会让我们全然羞愧! 因此,富能仁大学毕业后,立即向戴得生创建的中国内地会提出宣教的申请。内地会吸引他的其中一点是:对于宣教的经费,内地会从来不求人,不劝募,不诉苦,不依靠任何人,单单仰望神。 为信仰付上代价 满腹学识的富能仁,从优越的文明城市 – 伦敦,进到中国云南傈僳族居住地,当时,是荒蛮未开化的。为此,首先,他必然放弃多年在英国的所学。进到傈僳族地区,糟糕的生存环境(原始、脏乱差)、外在的生存危险(被族人追杀)、与西方迥异的饮食方式(汉人都不一定能接受)、居住方式(睡在泥地里)、语言障碍、身体&灵魂的孤独感(很长一段时间他孤身一人传道)、傈僳族人的叛逆(信得快,背叛的快,如此反复)、福音工作的长期没有成果(来中国 5 年成果惨淡)、家人朋友甚至宣教士的不理解(多年未见的亲哥哥当场嘲讽他),等等,这些是他为信仰、为福音付上的代价; 相比之下,我的信仰生活,我们这一代人的信仰生活(不管是城市的,还是农村的,特别是城市的人),过得真是太轻松了。需要有付上代价的心。 随时随地传福音 富能仁随时的在大街上传讲福音,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。为了福音,他热衷于与路人搭话闲聊,可以连续走十几天的路程去深山村子里讲神的信息。同时,他因为爱,他与同工搭救被人打的奄奄一息的小女孩,「多管闲事」般的背着受伤的路人去救治。这些,让傈僳族人看到他的不一样。 他是为傈僳族的信耶稣而来,这是大使命压在他身上的重担。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,他希望这样的重担,压在每个基督徒的身上。我真是欠福音的债。 祷告的能力 即使传道的生活很忙,富能仁还是将一天中最宝贵的时间用于祷告。他写道:过去,我一直以为第一是祷告,其次是教导。我现在觉得,第一是祷告,第二是祷告,第三是祷告,第四才是教导。 富能仁在上海养病时,与「剑桥七杰」之一,当时中国内地会总干事 何斯德友建立珍贵友谊。何斯德告诉富能仁「多祷告可以帮助自己节约时间、精力,不祷告就会浪费时间、精力」。富能仁深受这位长者影响,每天与他一起祷告,往往长达数小时。 富能仁的一个祷告方式:他会把祷告题目,像讲章提纲一样逐条写出来,然后祷告。这真是一个好方法。 代祷的能力 彼时傈僳族是一个拜鬼怪、偶像崇拜泛滥的地区,孤身一人的富能仁,需要有同工。当时内地会虽然给予了足够的支持,但仍旧无法安排同工搭配。富能仁给远在伦敦的母亲写信,请求伦敦的基督徒组成专门、长期固定的代祷团队。 富能仁定期给代祷团队写信同步工作进展及状态,写得很客观,得胜的、失败的。所以,尽管代祷团队远在伦敦,但他们却对富能仁在傈僳族的服事有足够的感同身受。富能仁多次表达,在傈僳族的工作,与代祷团队是分不开的。 书中提到一个细节,让我非常的触动。富能仁给伦敦写信,信件从云南山中辗转到伦敦,需要 6 周的时间。所以,很多时候,代祷团队所祷告的事情,其实已经早就发生成为过去了。即便这样,富能仁还是请求团队坚持祷告,并且,看到祷告的果效。 神的大能 富能仁来云南的最初五年,事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成绩。这段时间,他绝望,并且产生了自杀的念头,但最终依靠圣经的话语,抵挡魔鬼。 之后,他像农夫一般的耕作、撒种、浇灌,但什么时候收割,富能仁其实也不清楚,需要耐心的等待。 福音浪潮终于来临。原本,富能仁只是打算去以前服事过的「滩岔」看一下,如果那地的信仰情况没有变化,他愿意先去别的地方工作一两年。但是当他「不经意」的访问,却带来了福音的复兴:一家一家的人、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,信主、离弃烧掉偶像祭物。 书中所描写的福音的复兴,真是大快人心、激励后辈。从书本回到现实,回到现今,回到个人生活,往往却看不到神那般的大能。为什么?甚至,有时候是灰心、失望、怀疑。 富能仁弟兄的见证,给了我很好的激励:不要灰心,对神持定信心;像农夫一样耕作、撒种、浇灌,忍耐等候收割。 不要忽略撒旦的权势 傈僳族,家家户户有神像祭坛,在这样的环境中,富能仁的服事,简直是与魔鬼正面交锋。他所做的,就是从撒旦手中抢夺灵魂。很多时候,傈僳族人的信仰是反复的:信耶稣离弃偶像,之后,又离开耶稣回到过去的生活。在这个过程中,富能仁有非常多的奉耶稣的名赶鬼的经历。 作为基督徒,我的生活,过得非常的正常(我想,很多基督徒和我一样吧)。生活中,也会有挑战:工作的难处、人际关系、家庭关系、健康问题,等等。其实,也会把这些交在祷告里面,似乎,神也成就了。 但是,信仰,祷告似乎只是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,而不是如圣经《以弗所书》6 章 12 节所说「与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」。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,乃是与那些执政的、掌权的、管辖这幽暗世界的、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。 我想,并非不是没有「属灵的争战」,只是被欺骗了。当我为父母传福音未果时,我口口声声说没有什么撒旦的权势,其实,母亲私底下是有拜偶像的。等等。也包括我,很多时候内心感到空虚抑郁,其实,也是撒旦的欺骗。 ‭‭以弗所书‬ ‭6:11:要穿戴 神 所赐 的全副军装,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。 Amen. 附:富能仁介绍(百科) 富能仁(James Outram … Continue reading “读书笔记《富能仁传》”

福音小册子的大能

1906 年,20 岁,出生于英国富裕家庭,精通数学、音乐的基督徒 – 富能仁(James Outruam Fraser),被一本同学所赠的福音小册子深深打动。册子上一段简短的话,抓住他的心,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折:

我们的主若今天回来,发现有数百万、数千万、数亿的人还没有听到福音,还在不停地寻求。祂肯定会质问我们,要我们回答。我真不知道我们将如何作答。
但有一件事我可以确定,就是我们现在昧着良心、习以为常的大多数借口,一定会让我们全然羞愧!

因此,富能仁大学毕业后,立即向戴得生创建的中国内地会提出宣教的申请。内地会吸引他的其中一点是:对于宣教的经费,内地会从来不求人,不劝募,不诉苦,不依靠任何人,单单仰望神。

为信仰付上代价

满腹学识的富能仁,从优越的文明城市 – 伦敦,进到中国云南傈僳族居住地,当时,是荒蛮未开化的。为此,首先,他必然放弃多年在英国的所学。进到傈僳族地区,糟糕的生存环境(原始、脏乱差)、外在的生存危险(被族人追杀)、与西方迥异的饮食方式(汉人都不一定能接受)、居住方式(睡在泥地里)、语言障碍、身体&灵魂的孤独感(很长一段时间他孤身一人传道)、傈僳族人的叛逆(信得快,背叛的快,如此反复)、福音工作的长期没有成果(来中国 5 年成果惨淡)、家人朋友甚至宣教士的不理解(多年未见的亲哥哥当场嘲讽他),等等,这些是他为信仰、为福音付上的代价;

相比之下,我的信仰生活,我们这一代人的信仰生活(不管是城市的,还是农村的,特别是城市的人),过得真是太轻松了。需要有付上代价的心。

随时随地传福音

富能仁随时的在大街上传讲福音,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。为了福音,他热衷于与路人搭话闲聊,可以连续走十几天的路程去深山村子里讲神的信息。同时,他因为爱,他与同工搭救被人打的奄奄一息的小女孩,「多管闲事」般的背着受伤的路人去救治。这些,让傈僳族人看到他的不一样。

他是为傈僳族的信耶稣而来,这是大使命压在他身上的重担。就像他在日记中所写,他希望这样的重担,压在每个基督徒的身上。我真是欠福音的债。

祷告的能力

即使传道的生活很忙,富能仁还是将一天中最宝贵的时间用于祷告。他写道:过去,我一直以为第一是祷告,其次是教导。我现在觉得,第一是祷告,第二是祷告,第三是祷告,第四才是教导。

富能仁在上海养病时,与「剑桥七杰」之一,当时中国内地会总干事 何斯德友建立珍贵友谊。何斯德告诉富能仁「多祷告可以帮助自己节约时间、精力,不祷告就会浪费时间、精力」。富能仁深受这位长者影响,每天与他一起祷告,往往长达数小时。

富能仁的一个祷告方式:他会把祷告题目,像讲章提纲一样逐条写出来,然后祷告。这真是一个好方法。

代祷的能力

彼时傈僳族是一个拜鬼怪、偶像崇拜泛滥的地区,孤身一人的富能仁,需要有同工。当时内地会虽然给予了足够的支持,但仍旧无法安排同工搭配。富能仁给远在伦敦的母亲写信,请求伦敦的基督徒组成专门、长期固定的代祷团队。

富能仁定期给代祷团队写信同步工作进展及状态,写得很客观,得胜的、失败的。所以,尽管代祷团队远在伦敦,但他们却对富能仁在傈僳族的服事有足够的感同身受。富能仁多次表达,在傈僳族的工作,与代祷团队是分不开的。

书中提到一个细节,让我非常的触动。富能仁给伦敦写信,信件从云南山中辗转到伦敦,需要 6 周的时间。所以,很多时候,代祷团队所祷告的事情,其实已经早就发生成为过去了。即便这样,富能仁还是请求团队坚持祷告,并且,看到祷告的果效。

神的大能

富能仁来云南的最初五年,事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成绩。这段时间,他绝望,并且产生了自杀的念头,但最终依靠圣经的话语,抵挡魔鬼。

之后,他像农夫一般的耕作、撒种、浇灌,但什么时候收割,富能仁其实也不清楚,需要耐心的等待。

福音浪潮终于来临。原本,富能仁只是打算去以前服事过的「滩岔」看一下,如果那地的信仰情况没有变化,他愿意先去别的地方工作一两年。但是当他「不经意」的访问,却带来了福音的复兴:一家一家的人、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,信主、离弃烧掉偶像祭物。

书中所描写的福音的复兴,真是大快人心、激励后辈。从书本回到现实,回到现今,回到个人生活,往往却看不到神那般的大能。为什么?甚至,有时候是灰心、失望、怀疑。

富能仁弟兄的见证,给了我很好的激励:不要灰心,对神持定信心;像农夫一样耕作、撒种、浇灌,忍耐等候收割。

不要忽略撒旦的权势

傈僳族,家家户户有神像祭坛,在这样的环境中,富能仁的服事,简直是与魔鬼正面交锋。他所做的,就是从撒旦手中抢夺灵魂。很多时候,傈僳族人的信仰是反复的:信耶稣离弃偶像,之后,又离开耶稣回到过去的生活。在这个过程中,富能仁有非常多的奉耶稣的名赶鬼的经历。

作为基督徒,我的生活,过得非常的正常(我想,很多基督徒和我一样吧)。生活中,也会有挑战:工作的难处、人际关系、家庭关系、健康问题,等等。其实,也会把这些交在祷告里面,似乎,神也成就了。

但是,信仰,祷告似乎只是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,而不是如圣经《以弗所书》6 章 12 节所说「与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」。

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,乃是与那些执政的、掌权的、管辖这幽暗世界的、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。

我想,并非不是没有「属灵的争战」,只是被欺骗了。当我为父母传福音未果时,我口口声声说没有什么撒旦的权势,其实,母亲私底下是有拜偶像的。等等。也包括我,很多时候内心感到空虚抑郁,其实,也是撒旦的欺骗。

‭‭以弗所书‬ ‭6:11:要穿戴 神 所赐 的全副军装,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。

Amen.

附:富能仁介绍(百科)

富能仁(James Outram Fraser,1886年-1938年9月25日),又译傅雷塞。中华内地会英国宣教士,”傈僳人使徒”;老傈僳文字创造者;在中国云南边陲傈僳族人中间生活、宣教、服务近30年之久,最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傈僳族人民。

2019 春节几件事

陪伴父母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寄宿,之后二十多年,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,非常少,特别是工作后,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不过两周。 可能是我过于独立,骨子里也有对父辈的叛逆、不认同,与父母的关系,感觉不是那么的亲近。在自己有了孩子后,换个身份思考,如果以后我的儿子这么对我,是很凄凉的事。以此,有反思。 父母真的老了。还有多少时间,可以生活在一起?特别是一年只有十天不到的时间相处。我想,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生活、与他们交流、照顾他们,这一定会让我感到遗憾的。 坐在火堆边烤火时,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很想仅仅是为了父母搬回长沙。虽然这些微冲动,最终被更复杂的考虑因素所冲淡;但很明显,陪伴父母,会在我日后的生活中,占据越来越大的位置。 给家人&亲戚传福音 原本希望能给个别家人传福音,但实际并没有具体行动,最多在几个亲戚面前,提到了「教会、基督信仰、耶稣」这些名词。从结果上看,传福音是失败的。但相比去年,今年并非完全没有进步,这一点在于,我对亲戚们的眼光与态度,发生了变化。 亲戚,虽然是亲戚,但大家坐在一起,彼此的交流,非常的肤浅:表面的嬉闹、玩笑、寒暄。既不分享个人的喜悦,因为怕别人眼红或闲语;也不太聊生活中的愁苦,讲的人不愿家丑外扬,听得人,不愿自惹麻烦。 今年,当我抱着要给亲戚们传福音,以爱的心态对看他们时,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。长辈们的衰老、虚空、对子女的关爱(有的是深深的担忧),同辈们的压力、子女教育上缺乏方法,等等。 我希望能与亲戚们,多说几句话,聊得深入些,能够了解彼此的生活,能够建立关系(今年如果有闲时间,想邀请几位长辈来上海玩)。 读书 – 《富能仁传记》 春节期间,见缝插针的读完这本书(走亲戚时,也带着这本书)。富能仁,是 20 世纪初来华宣教士,他将自己奉献给云南傈僳族的福音事工。富弟兄的信仰历程,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与激励。 之后,要写一篇读后感。在此,我想先快速记下几个点: 任何「不传福音」的借口,都是昧着良心且全然蒙羞的; 祷告及代祷的能力;(以前我忽略这个,如果我需要操练祷告。将所有事情,都放到祷告里) 农夫般的忍耐等候:耕地、播种、等待;(我时常忍不住揭开土看看有没有发芽) 信仰、福音,要付上代价;(我的信仰生活过的太轻松) 说实话,我不太爱看书。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,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。很完整、连续、沉浸的体验。相比之下,刷朋友圈、浏览公众号文章,过于零碎了。 长途自驾 单程 1100 公里,五百多公里的中途,找个城市歇息一晚,顺便简单游玩。去长沙时,在景德镇游玩、休息;回上海,歇在衢州。首次这么长途开车,也算是一个体验。

陪伴父母

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寄宿,之后二十多年,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,非常少,特别是工作后,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不过两周。

可能是我过于独立,骨子里也有对父辈的叛逆、不认同,与父母的关系,感觉不是那么的亲近。在自己有了孩子后,换个身份思考,如果以后我的儿子这么对我,是很凄凉的事。以此,有反思。

父母真的老了。还有多少时间,可以生活在一起?特别是一年只有十天不到的时间相处。我想,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生活、与他们交流、照顾他们,这一定会让我感到遗憾的。

坐在火堆边烤火时,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很想仅仅是为了父母搬回长沙。虽然这些微冲动,最终被更复杂的考虑因素所冲淡;但很明显,陪伴父母,会在我日后的生活中,占据越来越大的位置。

给家人&亲戚传福音

原本希望能给个别家人传福音,但实际并没有具体行动,最多在几个亲戚面前,提到了「教会、基督信仰、耶稣」这些名词。从结果上看,传福音是失败的。但相比去年,今年并非完全没有进步,这一点在于,我对亲戚们的眼光与态度,发生了变化。

亲戚,虽然是亲戚,但大家坐在一起,彼此的交流,非常的肤浅:表面的嬉闹、玩笑、寒暄。既不分享个人的喜悦,因为怕别人眼红或闲语;也不太聊生活中的愁苦,讲的人不愿家丑外扬,听得人,不愿自惹麻烦。

今年,当我抱着要给亲戚们传福音,以爱的心态对看他们时,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。长辈们的衰老、虚空、对子女的关爱(有的是深深的担忧),同辈们的压力、子女教育上缺乏方法,等等。

我希望能与亲戚们,多说几句话,聊得深入些,能够了解彼此的生活,能够建立关系(今年如果有闲时间,想邀请几位长辈来上海玩)。

读书 – 《富能仁传记》

春节期间,见缝插针的读完这本书(走亲戚时,也带着这本书)。富能仁,是 20 世纪初来华宣教士,他将自己奉献给云南傈僳族的福音事工。富弟兄的信仰历程,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与激励。

之后,要写一篇读后感。在此,我想先快速记下几个点:

  1. 任何「不传福音」的借口,都是昧着良心且全然蒙羞的;
  2. 祷告及代祷的能力;(以前我忽略这个,如果我需要操练祷告。将所有事情,都放到祷告里)
  3. 农夫般的忍耐等候:耕地、播种、等待;(我时常忍不住揭开土看看有没有发芽)
  4. 信仰、福音,要付上代价;(我的信仰生活过的太轻松)

说实话,我不太爱看书。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,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。很完整、连续、沉浸的体验。相比之下,刷朋友圈、浏览公众号文章,过于零碎了。

长途自驾

单程 1100 公里,五百多公里的中途,找个城市歇息一晚,顺便简单游玩。去长沙时,在景德镇游玩、休息;回上海,歇在衢州。首次这么长途开车,也算是一个体验。


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 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 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 我尝试来回顾。 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 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 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 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 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 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 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 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 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… Continue reading “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”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

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

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

我尝试来回顾。

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

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

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

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

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
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

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

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

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

  •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
  •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
  •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1.0 的设计,非常开放的一个设计环境;
  • 2011 – 2013 期间,行业内 iOS App 设计水准上升,并且风格逐渐多样化,当时非常热衷体验新 App,去研究、模仿新的交互形式;
  • 2012 年 9 月左右,对新浪微博的体验不满意,设计了一款改善微博体验的 Chrome 插件 – 微博急简。插件段时间内获得 10 万多用户。这是一次从兴趣出发,完全按自己的喜好、为自己设计的工具,但同时获得用户好评,给我极大的满足感;
  • 2012 年末,认识王翌,体验了流利说最早的原型产品。当时,被流利说核心交互所打动(红绿打分、人机对话),再一次完全的出于兴趣、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、审美,重新设计了流利说 App。之后,虽然获得了 100 万用户、1000 万用户,以及公司 IPO,但最享受的,却是第一个版本的设计(虽然过于极简,对大众用户非常不友好)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后几年里,慢慢从产品相关的设计,到团队的设计、流程的设计,从我一人的单兵作战,到团队高质产出。期间,懂你英语第一个正式版、雅思流利说的模考体验,都是值得我提一提的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一些即兴项目,如:「世界很大」系列周边产品、第一届 Hackweek、三次品牌设计提案,都是玩得比较尽兴的。
  • 2014 年左右,自己做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「光盐生活」 T恤小品牌,基本是花钱玩兴趣,但好玩。另外,在不多的业余时间帮朋友做的小设计,也是让我享受:南京 EIS 学校的小册子、MGC 品牌、L&W 婚礼邀请卡。

暂且做以上回顾。

之后,类似的,我再写三篇:在设计管理、产品设计、教会讲道方面的初心审视与回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