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在家自学的四个孩子》

这是一位台湾基督徒妈妈所写的书,因为不能生育,与美籍丈夫前后领养了 4 个孩子,两个女孩,两个男孩。这本书,就是他们家在家学习的心路历程及实践经验。

因为对他们家庭的兴趣,找到了这位妈妈的博客。原来,他们家在 2015 年卖掉了台北的公寓,搬到干净、广阔的台东乡下,开始自建农房、销售农产品的生活。真是做了我想做而没胆去做的事。

学校,不一定是人际关系学习的最佳场所

将孩子接回家学习,其中一个最大的顾虑是,因为缺失了「同学」这个群体,孩子会失去人际关系学习与锻炼的机会。作者的观点确实,学校、同学,不一定是学习人际关系的最佳途径,两个原因:一、孩子之间,在人际关系方面,并没有太多可以互相学习的部分;二、在学校,人际关系最大的教导来自于老师。但很多时候,限于精力,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很难做到细腻,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
反倒是家庭,特别是有弟兄姐妹的家庭,在父母的教导下,具备很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条件。对此,感同身受。我家女儿、儿子在一起,多有摩擦。但就是借着这样的摩擦,加上父母的教导,让他们明白「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」,慢慢的学习认罪悔改、彼此忍耐、彼此饶恕、彼此相爱。

不往高处爬,不是没有雄心,而是有智慧。

作者的美籍丈夫,在美国时,就是技术高手,到台湾后,在技术方面又念了 8 年的书。同年龄、同能力的人,都争取进到好的公司一展身手。但是他们家,从家庭的角度考虑,不往高处爬,两人都选择做自由职业。

于我而言,我深知在我所从事的互联网、设计行业,人不得不往高处爬的苦衷,也深知「在高处」的重担与代价 – 牺牲健康、家庭关系为代价。真正能放下,能不往高处爬,是智慧,也是勇气。

你想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?

有的时候,真的满焦虑的。我们这一代人,伴随着诸如「落后就要挨打」、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」、「核心竞争力」这样的教导中成长,对于下一代的教育,神经紧绷,深怕错过了什么。

心静的时候,能够感受到人有「人」的感觉,人不是机器,人不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零件,人是柔软的,有感情的,细腻的,有想法的。人,也是无助的,无法预知未来的。孩子的未来怎样,他要从事什么?会遇到什么挑战?谁知道?但,如果要问我,想要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?我还是有一些基本答案的。

作者说,人生来就具有价值,人不是因为学历、能力、成就才具有价值,人的价值,是独特的,是创造主上帝所赋予的。是的。

不同阶段的目标

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,有几点值得反思:一、为什么学习;二、学习的兴趣;三、学习的能力(方法)。在我那个年代,学习是非常功利的,为了走出农村,「吃国家的粮食」。因此,那么多的学科、专业里,很少有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,也因此失去了本真的学习兴趣。政治、历史,地理,这些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科目,结果是索然无味。谈到学习的能力(方法),很少有老师会去授人以「渔」,要的就是结果与分数。

作者对孩子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,做了一个定义。小学,学习生活能力与习惯(学习家务);中学阶段,学会思考;至于高中,必须要已经掌握自学的能力,这时候的家长,能做的只是加油打气了。非常认同。

竞争力与素质

人们常说「竞争力」,那么,竞争力,到底是什么?是学历、专业、技术能力吗?不完全。在我过去近十五年的职场经历里,特别是最近的五六年,面试了很多人,也与很多人共事。一个人,到底行不行,快则可以从对方几句交谈中感受到,慢则三五天的工作来往。如果基本的技术能力没有问题,人与人的差异,我觉得在于素质上。这些素质,包括了人的教养、同理心、沟通能力、主动性。

作者说,相比竞争力而言,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待人处事的能力、服务他人的能力、学习的能力。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,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. 真是如此。

后记

  1. 第一次读台湾版的书,从后往前、从右至左、从上至下阅读,而且是繁体,前前后后,花了差不多 3 周零碎时间才阅读完。
  2. 作者的博客地址:https://vocus.cc/farmhouse/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