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、拆迁、记念

9月13日,弟弟在家庭群里发来视频,乡下老家已经被拆掉。

我们过去十多年一直在谈论的老家拆迁,一时成为现实。拆迁,曾经多少次成为家庭谈及的话题。很多时候,我们是期望着被拆迁的。拆迁,如果不出意外,就意味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一笔不小的款项。或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,或者让手头变的宽裕。然而,当从视频中看到那个住了三十多年的家,门窗被敲掉、屋顶被拆除、地面散落玻璃与瓦片时,内心还是被强烈的触动,我的家,真的被拆掉了吗?内心比我想象中的难过与沉重。

老家的房子有新老两部分。

老房子建筑于1970年左右(推测),曾用于村里接待下乡的知识青年,这栋房子也被村里人称为「知青点」。七八间房,红砖黑瓦,木门木窗,有些房间仍旧是泥土地面(而非水泥地面)。在1989年,爸爸花了8000元左右买了这栋房子,当时我6岁。

新房子于1993年左右,按着当时流行的两层楼房、三排的堂屋大门、白瓷砖外墙的样式建造。新房子结构很特别,左右完全对称。左右分别有大堂、卧室、厕所,以及楼梯间。站在建筑外,明眼人都能看得出,这房子是爸爸为两个儿子未来成家立业建造的。按爸爸的原话说,如果兄弟两关系好,两边的房子是互通的,如果兄弟关系有隔阂,那就在中间加一堵墙,分成两家。在我们乡下,特别是父母那一代,兄弟关系融洽的并不多。

1997年,在房子的南面,我的弟弟的那一半房子的一侧,建了饭厅与厨房。至此,老家的房子基本就定型了,一直住到现在。

几近30年前,爸爸那朴素的为两个儿子建房子的计划,终抵不过两个儿子各自的生活轨迹的变化。弟弟成家后就住进长沙市区,我大学毕业以及成家后就一直在不同的城市生活。这个家,最后变成我们每年次数不多的回泊、短暂停留的港湾。

这个港湾,承载了数不清的情感与回忆。小时候春天插秧时贴在脚上吸血的蚂蟥,夏秋顶着烈日与父母一起收割稻子,夏日趁着父母午睡与弟弟去邻居或叔叔家鱼塘偷钓,躺卧竹床仰望星空入睡的夜晚,屋前屋后盛开的桃花与香甜的桃子,无数次的自家池塘边的垂钓,妈妈经年不变的家常湘菜的味道,每次出远门时妈妈抹下的眼泪,与邻里之间那些鸡毛蒜皮的恩怨和相互照应的温暖…在这些回忆中,最直接、清晰、形象的,是每年过年在家的日子。墙面漆黑的柴火厨房里,一家人围着烧火盆坐在一起,火盆里燃烧着爸爸从秋季就开始准备的木柴,柴火之上,熏烤着时不时滴着油的各种腊肉。不管房子外是风,是雨,还是雪,家里总是温暖的。

如今,地理位置上的家,已经不复存在。对我和我的小家庭来说,早已经习惯从一个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城市,从一个住所搬到另外一个住所。物理的空间,只是家的外在形式,更实质的是,不管如何搬迁,一家人总是在一起。然而对于父母来说,居住了一辈子的居所突然被拆除,需要一些时间接受与消化这个现实。

因为基督信仰,我完全的相信每个人都是在这个世界短暂停留的过客,我们终将离开这个世界(去到天堂或者地狱),我们无法真正拥有这个世界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事物。回想起在老家生活的点点滴滴,几十年的生活,真的就是一瞬间,这就越发让我感叹人生的短暂。今生如此短暂、有限、残缺、罪恶,相比而言,与耶稣同在的永生,是好的无比的。我祈求永恒、圣洁美善、创造我们、拯救我们的主,带领我所爱的父母、弟弟和他的家庭来认识祂,得到永远的生命。

长沙

长沙,我的老家,生长之地,人生路的起点。但过去十多年里,我却一直在逃离长沙。少年时,父母说,好好读书,跳出农门去吃「国家粮」;大学毕业后,设计与互联网最好的机会都在一线城市。似乎,要离开家乡,才算是有出息的。又似乎,打拼多年后再回到长沙,是没出息的。于是,即使是在长沙的春节假期生活,内心之中仍旧充满了焦虑与不安,只想快快的回到工作所在的城市(之前是杭州,现在是上海),在「积极努力工作与生活」的状态中寻回社会安全感。

今年,我回长沙的次数、在长沙生活的时间,是历年之最。我也惊讶于自己现在竟然也慢慢的找到在长沙生活的一种平和感。所谓平和感,就是心里被「这就是生活」所说服。究其缘由,可能有二。

其一,可能对于我们家来说,在上海与长沙的生活,差别不是太大。生活需要的资源、设施,在我们消费能力范围内的,上海有的,长沙基本都有。因此,我也常常思考:对于普通人来说,大城市的优势在哪里呢?工作方面,目前从事远程工作,也无差别。人际交往方面,我们以教会、以基督徒朋友为主,两个城市基本无差别。

其二,或许是开始注重亲情。我说的,不是「更注重」,而是「开始注重」。显然,与熟悉我的朋友所认识的不一致,对于家人,我可以说是「没心没肺、铁石心肠」,是一个过于独立于父母的人。在这一点上,我可能滥用了圣经上「人要离开父母」的教导,而对「孝敬父母」的教导忽略太多。虽然我不愿意常提「人到中年」这件事,但的确是站在人生旅程中点上才让我有所体会,人与人的的相处与关系,特别是与父母的相处,即便不说非常重要,但也不可忽略。将心比心,对于我的孩子,我希望在我老的时候,他们能更多的陪伴我。我的父母,他们也是这么希望的吧?

最近停笔很久,生活表面上也是平静的,但内心深处却是极不平静的。环境艰难动荡,很多待解决的问题,很多生活方向的可能性。回顾我过去所有的决定,2006年离开长沙去杭州、进入教会,2009年「闪婚」,2013年加入流利说搬家至上海,2015年选择让孩子接受C教育,2019年离开流利说,2021年为WD工作,看起来每一个决定,都是我的选择,但回头看,一路都是我所信仰的上帝的带领与看顾。我真不知道前路如何,明天如何。

给父母做一个「访谈」聊天

在十月的最后一周,我独自一人回到长沙,和父母生活了一周。

相比我弟弟,我对待父母,实在是冷静、疏离,一直刻意保持着界限与距离。而我,还总是略带骄傲的称之为「独立」:经济的独立、思想的独立、家庭管理的独立。并且,常常带出圣经《创世记》2:24 经文「因此、人要离开父母、与妻子连合、二人成为一体」,以示自己观念与行为的正统、无误。

养育儿女的过程中,面对儿女们那些「理所当然、没心没肺、不识好歹」的时刻,我和夫人常抱作一团泣叹:做父母的,怎么就这么死心塌地、不求回报的对待儿女?图啥呢?

感叹之余,我们很自然的看到:其实,我们的父母,过去也是如此不求回报的对我们好。

因为感同身受,也因将心比心,我慢慢觉得,我对待父母,没有爱,更谈不上有什么亲密的关系。

用我弟的话说「每一次回家,父母都把我们当成客人」。每次过年回家,父母都好生招待,处处顺着我们。一周之后,再好生送我们走。几乎不会有什么摩擦、不愉快,但也几乎没有太深入的交流与亲密关系。

我对待父母,也总是刻意保持距离,只报喜不报忧。自工作第一年开始,从不告诉他们我的经济情况,也倒是让他们安心。但和他们,几乎不会有什么深入的、有意义的交流,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嘘寒问暖。

父母与儿女之间,应该有很多话可以说,很多事情都可以聊,很多感受可以分享。如果生活在一起几十年,一直停留在表面的交谈,实在是一种遗憾。至少,作为父母,我不想和儿女是这样一个状态。对于和我父母的关系,我希望有更多质变。

我常常从父母眼中,从他们的神态中,看到他们想要解我们生活状况深入一些;我其实也想多多了解他们的往事,现在的想法,对于将来的期待,也特别想给他们分享基督福音的信息。但总是,无法捅破那层纸,跨出那一步。

上海和长沙之间,不过 1200 公里路程,一个半小时的飞机。和以往春节回去「探亲」不一样,这一次,我就是想回去过一过他们的日子,一起吃饭,说说话。

一天晚饭后,三人围坐在饭桌边。像往常一样,彼此沉默了片刻,就在三人即将准备离开各忙各的时候,我突然说,爸,给我讲讲你小时候的事吧。

话题就这样被打开。我的角色,有点像个主持人,通过不多的几个问题,引导爸爸去回忆、讲述。

于是,爸爸从他天资聪颖的小学阶段,到初中时被迫辍学务农,后来在农业生长队劳动挣工分,清汤寡水的人民公社大食堂,再后来相亲结婚、与爷爷分家之后艰难的养家糊口的生活。

问答之间,近两个小时很快过去。这些往事,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,但爸爸记得清楚,讲得生动。而且,他看起来非常乐意向我分享。

这,让我很意外。原来,一个平凡卑微的人,也是有自己的故事,并且,珍视自己的故事。同时,也愿意去分享自己的故事,希望有真心愿意听他/她说话的人。

在这个「访谈」开始了十几秒的时候,我悄悄的按下 iPhone 上的录音键。这个访谈,对我来说,太宝贵,值得收藏。

女儿 Linda 常常对我说,为什么你和爷爷奶奶电话中总是问「吃饭了吗?什么菜?」,无聊死了,难道没有其他可以聊的吗?(一脸的鄙夷)

忽然发现,和父母之间有些深度交流,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。

2019 春节几件事

陪伴父母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寄宿,之后二十多年,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,非常少,特别是工作后,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不过两周。 可能是我过于独立,骨子里也有对父辈的叛逆、不认同,与父母的关系,感觉不是那么的亲近。在自己有了孩子后,换个身份思考,如果以后我的儿子这么对我,是很凄凉的事。以此,有反思。 父母真的老了。还有多少时间,可以生活在一起?特别是一年只有十天不到的时间相处。我想,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生活、与他们交流、照顾他们,这一定会让我感到遗憾的。 坐在火堆边烤火时,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很想仅仅是为了父母搬回长沙。虽然这些微冲动,最终被更复杂的考虑因素所冲淡;但很明显,陪伴父母,会在我日后的生活中,占据越来越大的位置。 给家人&亲戚传福音 原本希望能给个别家人传福音,但实际并没有具体行动,最多在几个亲戚面前,提到了「教会、基督信仰、耶稣」这些名词。从结果上看,传福音是失败的。但相比去年,今年并非完全没有进步,这一点在于,我对亲戚们的眼光与态度,发生了变化。 亲戚,虽然是亲戚,但大家坐在一起,彼此的交流,非常的肤浅:表面的嬉闹、玩笑、寒暄。既不分享个人的喜悦,因为怕别人眼红或闲语;也不太聊生活中的愁苦,讲的人不愿家丑外扬,听得人,不愿自惹麻烦。 今年,当我抱着要给亲戚们传福音,以爱的心态对看他们时,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。长辈们的衰老、虚空、对子女的关爱(有的是深深的担忧),同辈们的压力、子女教育上缺乏方法,等等。 我希望能与亲戚们,多说几句话,聊得深入些,能够了解彼此的生活,能够建立关系(今年如果有闲时间,想邀请几位长辈来上海玩)。 读书 – 《富能仁传记》 春节期间,见缝插针的读完这本书(走亲戚时,也带着这本书)。富能仁,是 20 世纪初来华宣教士,他将自己奉献给云南傈僳族的福音事工。富弟兄的信仰历程,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与激励。 之后,要写一篇读后感。在此,我想先快速记下几个点: 任何「不传福音」的借口,都是昧着良心且全然蒙羞的; 祷告及代祷的能力;(以前我忽略这个,如果我需要操练祷告。将所有事情,都放到祷告里) 农夫般的忍耐等候:耕地、播种、等待;(我时常忍不住揭开土看看有没有发芽) 信仰、福音,要付上代价;(我的信仰生活过的太轻松) 说实话,我不太爱看书。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,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。很完整、连续、沉浸的体验。相比之下,刷朋友圈、浏览公众号文章,过于零碎了。 长途自驾 单程 1100 公里,五百多公里的中途,找个城市歇息一晚,顺便简单游玩。去长沙时,在景德镇游玩、休息;回上海,歇在衢州。首次这么长途开车,也算是一个体验。

陪伴父母

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寄宿,之后二十多年,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,非常少,特别是工作后,每年在一起的时间最长不过两周。

可能是我过于独立,骨子里也有对父辈的叛逆、不认同,与父母的关系,感觉不是那么的亲近。在自己有了孩子后,换个身份思考,如果以后我的儿子这么对我,是很凄凉的事。以此,有反思。

父母真的老了。还有多少时间,可以生活在一起?特别是一年只有十天不到的时间相处。我想,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,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父母生活、与他们交流、照顾他们,这一定会让我感到遗憾的。

坐在火堆边烤火时,有那么几个时刻,我很想仅仅是为了父母搬回长沙。虽然这些微冲动,最终被更复杂的考虑因素所冲淡;但很明显,陪伴父母,会在我日后的生活中,占据越来越大的位置。

给家人&亲戚传福音

原本希望能给个别家人传福音,但实际并没有具体行动,最多在几个亲戚面前,提到了「教会、基督信仰、耶稣」这些名词。从结果上看,传福音是失败的。但相比去年,今年并非完全没有进步,这一点在于,我对亲戚们的眼光与态度,发生了变化。

亲戚,虽然是亲戚,但大家坐在一起,彼此的交流,非常的肤浅:表面的嬉闹、玩笑、寒暄。既不分享个人的喜悦,因为怕别人眼红或闲语;也不太聊生活中的愁苦,讲的人不愿家丑外扬,听得人,不愿自惹麻烦。

今年,当我抱着要给亲戚们传福音,以爱的心态对看他们时,心情有了很大的变化。长辈们的衰老、虚空、对子女的关爱(有的是深深的担忧),同辈们的压力、子女教育上缺乏方法,等等。

我希望能与亲戚们,多说几句话,聊得深入些,能够了解彼此的生活,能够建立关系(今年如果有闲时间,想邀请几位长辈来上海玩)。

读书 – 《富能仁传记》

春节期间,见缝插针的读完这本书(走亲戚时,也带着这本书)。富能仁,是 20 世纪初来华宣教士,他将自己奉献给云南傈僳族的福音事工。富弟兄的信仰历程,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与激励。

之后,要写一篇读后感。在此,我想先快速记下几个点:

  1. 任何「不传福音」的借口,都是昧着良心且全然蒙羞的;
  2. 祷告及代祷的能力;(以前我忽略这个,如果我需要操练祷告。将所有事情,都放到祷告里)
  3. 农夫般的忍耐等候:耕地、播种、等待;(我时常忍不住揭开土看看有没有发芽)
  4. 信仰、福音,要付上代价;(我的信仰生活过的太轻松)

说实话,我不太爱看书。但能够静下心来读书,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。很完整、连续、沉浸的体验。相比之下,刷朋友圈、浏览公众号文章,过于零碎了。

长途自驾

单程 1100 公里,五百多公里的中途,找个城市歇息一晚,顺便简单游玩。去长沙时,在景德镇游玩、休息;回上海,歇在衢州。首次这么长途开车,也算是一个体验。


不买房,有自由

因为以琳在「体制外」教育,安然很大可能也是如此。即便上公立小学,买不买房,其实和教育的关系不大(当然,也取决于家长是否对「名校」的计较与攀比)。 上海的房价极其长势,以我目前的能力,除非有「意外之财」,这辈子是不大可能买得起了。既然,教育已经不被房子绑架了,那租房和买房区别有多大呢?租房可能麻烦,两年或者三年要搬家。除此之外,我想不到有任何区别。 想到我不用在上海买房子,心里充满了自由的感觉。 房子不是家,有家人有爱的地方,才是。 13 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,却从远处望见,且欢喜迎接,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14说这样话的人,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。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,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。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,就是在天上的。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,并不以为耻。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。 希伯来书 11:13 -16

因为以琳在「体制外」教育,安然很大可能也是如此。即便上公立小学,买不买房,其实和教育的关系不大(当然,也取决于家长是否对「名校」的计较与攀比)。

上海的房价极其长势,以我目前的能力,除非有「意外之财」,这辈子是不大可能买得起了。既然,教育已经不被房子绑架了,那租房和买房区别有多大呢?租房可能麻烦,两年或者三年要搬家。除此之外,我想不到有任何区别。

想到我不用在上海买房子,心里充满了自由的感觉。

房子不是家,有家人有爱的地方,才是。

13 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,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,却从远处望见,且欢喜迎接,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,是寄居的。14说这样话的人,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。15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,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。16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,就是在天上的。所以神被称为他们的神,并不以为耻。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。

希伯来书 11:13 -16

这是我第 12 次搬家,到上海生活 3 年后的第 3 次 搬家。 每次搬离一个地方,都会感慨,曾经那个早出晚归、温馨满满的屋子,瞬间就变的陌生了,和自己毫无关系了;「家」变为「房子」,只是瞬间的事。 所以,我很清楚,只有「家人」在一起的地方,才是家。这样,住在哪里,住什么样的房子,甚至租房或买房,都不是那么重要了。

这是我第 12 次搬家,到上海生活 3 年后的第 3 次 搬家。

每次搬离一个地方,都会感慨,曾经那个早出晚归、温馨满满的屋子,瞬间就变的陌生了,和自己毫无关系了;「家」变为「房子」,只是瞬间的事。

所以,我很清楚,只有「家人」在一起的地方,才是家。这样,住在哪里,住什么样的房子,甚至租房或买房,都不是那么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