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 – 来自流利说第 7 号员工/前设计总监的分享

2020 年 5 月 4 日,我离开 流利说 整整一年了。

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,流利说是一份工作,而对于我来说,流利说却是一段深刻的旅程,改变了我的生活,也塑造了我的性情、人格。从 2013 年作为第 7 号员工加入流利说,为之效力6年,从最早期民房创业,到纳斯达克 IPO,这段经历,我自认为颇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色彩,有些故事,是我愿意,也值得分享的。

老王(流利说 CEO 王翌)以前总借他恩师的话说,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两件漂亮事就不错了。我觉得,流利说,算我过去做的一件漂亮事。以前,我也常和同事说,如果你现在一切的经历,在日后不足以用故事说与人听,可能你现在经历的还不够痛,你还不够刻苦。所幸,过去的经历,给我留下了几个故事。

这一次,我想分享当初选择加入流利说的故事,分享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、行动。一方面,单纯的想记录这段故事。因为随着年岁增加,记性却是退减的。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记忆的方式;另一方面,常常遇到设计师朋友们聊如何选择工作机会,遇到创业的邀约机会怎么判断、决策的问题,我希望这个故事,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启发。

好,听故事吧。

缘起

2012 年,我退出了联合创立一年半的公司。而在一年半以前,我从阿里云公司离开,放弃了一笔可观的 RSU 股票,当时,我是阿里云最早的 28 位设计师之一。结束创业后,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:17,我发了一条微博,表示想看看新的机会。这条微博,有 16 个转发。其中有 1 个转发,被流利说联合创始人 Ben 看到,他把这条微博转发给了联合创始人王翌(流利说 CEO)。

在此之前,我和 Ben、王翌素不相识,网友都谈不上。Ben 之所以看到那条转发,是因为他关注好友里面,有一位正是我一款浏览器插件产品 – 微博急简 的用户。

有一颗创作的心 – 微博急简

使用「微博急简」前后,微博主页的对比

容我多说几句,介绍一下微博急简这款产品。2011 年左右,新浪微博的使用体验,非常糟糕,逐步商业化带来的各种广告,让原本不好的体验,变得更加让我无法容忍。很快,一个叫 stylish 的 Chrome 插件工具,在微博设计/技术圈子里流传。用户安装 stylish 插件后,通过修改 CSS 来定制自己的微博体验。同时,你还可以把 CSS 分享给其他用户。

这太好玩了!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,给自己订制了一套极简体验的新浪微博。玩了几天后,我决定做一个改善微博体验的浏览器插件。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插件呢?我认为,stylish 的使用门槛、操作成本都太高,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玩具。我希望普通人,也可以通过一键安装浏览器插件,获得舒服的微博体验。因此,我给插件取名 – 微博急简。看得出来,我是多么急迫的想简化微博的体验。

两周后,微博急简就上线了。几个版本后,体验就趋于稳定。高峰的时候,有 10 万左右的用户使用,相关微博话题有 600 万。有很多行业内的大咖成为我的用户,像冯大辉、少楠、方军等。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,最让我得瑟的是现任丁香园产品总监少楠的评价:用一个插件秒杀了新浪UED团队。

通过微博急简这个产品,我想分享以下几点:

  • 设计师应该对体验保持敏感度。不要被体验糟糕的产品破坏了味蕾;
  • 如果有机会,就要试图去改变它;
  • 出于兴趣,单纯的为自己做设计、创作。即使没有金钱回报;

这三点,既是我的观点,也是我的特质。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,才遇到后面加入流利说的契机。

面对首次邀约

回到故事主线。

我发完那条微博后的 1 小时,王翌就给了我微博私信。老实说,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「相隔 1 小时」的时间细节。王翌的行动力、执行力,对于人才的执着追求,着实让我佩服。这不仅仅是对我,对流利说早期的员工,以及后面的核心员工,都是如此。

他的消息里,有三个关键词:exciting、团队成立 2 个月、移动教育。对于这条消息,我礼貌的回应,但内心其实是「呵呵」的。即使,我看到他 LinkedIn主页上 Google PM 的经历,很亮眼。呵呵的原因是,这个公司太早期了,才两个月。2013 年,移动教育是啥东西?而且,创始人还这么不务实,动不动就标榜是一个 exciting 的机会。

虽然,王翌后续一直联系我,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状态。期间,我短暂的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。2013 年 1 月底,春节前的几天,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:流利说 App 即将上架,想约我再聊一聊。于是,我们约在文二西路白鸦(有赞创始人)的贝塔咖啡。

贝塔咖啡馆

那天晚上,王翌给我展示了流利说最早的 App,程序其实还不太稳定。但他仍旧极具信心的表达了对于语音互动的看好,以及发出盛情邀请。我对这个 App 的产品与交互的第一印象,是好的,但对于王翌的第一印象却是复杂的,既觉得这人有激情、有想法,同时又觉得不太靠得住,夸夸其谈,他太会说了。😄 我留下一句「我先玩玩你们的 App 吧」,随即就回徐州老家过年了。

跨越用户体验,看产品的用户价值及商业价值

在徐州乡下老家过年,闲着无事,我玩起了流利说 App。其实呢,我是一个英语 #持续学习# 爱好者(这是个尴尬的贬义词),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坚持在看英文文章、读英文圣经。很快,我喜欢上流利说这个 App。虽然,这个 App 的交互、视觉体验,是非常简陋、粗放的,但这个 App 两个核心体验,让我惊艳欣赏之余,能隐约感觉到其巨大的商业前景。我的商业判断很简单,独特、优秀、有实际应用场景的用户价值,对应等量的商业价值。

那么,我欣赏哪两个核心体验呢?

第一个,针对用户口语水平的红绿打分。在 2013 年左右,我体验 App 众多(还制定了每周体验 App 的计划),但从未见过一个产品能够把用户英语水平、口语相关问题以分数、水平优劣这样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。线上没有见过相关产品,线下学校的老师,也极少有这个能力;

第二个,是人与手机的互动对话体验。因为我刚好是英语爱好者,在我的观察以及印象里,中国人学完英语后,绝大多数人是没有「说英语」的机会。学完英语,就成了哑巴英语。而人机对互动的对话,创造了「说英语」的场景。这非常厉害!

App 玩了几天后,就实在不能容忍体验问题了。一方面是闲得慌,另一方面,手痒得很。就像当时无法仍受微博体验一样,我又开始按着自己的喜好,重新设计流利说 App。

再一次,因兴趣与热情去设计

在家人们包饺子准备过年的时间,我完成了流利说 App 的 Redesign,设计了一套极简的体验。交互方面,尽可能减少从打开 App 到 完成一个口语练习的层级,让我(用户)以最短路径开始学习;视觉上面,更合理的布局、精简化页面元素、数据可视化的呈现。这是一个符合我的审美以及个人使用喜好的设计。(虽然自己爽到了,但一年后,慢慢尝到这种「过于自我,忽略大众用户使用认知」的设计带来的苦果。以后会再聊这个点)

说到极简设计,不得不提及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 App: Clear,一个目前仍旧安装在我 iPhone 里的 App。这个 App 的几个体验关键词:极简、扁平化、功能性色彩、手势操作。对这个 App 爱的无以复加,以至于影响了我好些产品的设计,包括微博急简。

Clear 的界面


Talk is cheap,
show me the design.

春节后,我主动联系了王翌,说「想给你们的 App 提点反馈意见」。他说,好。我挑了一家文二路常去的一个小餐馆。他带了所有的团队伙伴:Ben, Cloud, Jeffary。寒暄及饭后,我说,我给你们看点东西。于是,打开我的 iPhone 相册,一张一张的翻看设计稿。(每一次我介绍自己的作品时,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)

这家餐厅真的蛮有特色,但后来店面被拆迁了。

每介绍一张 UI,讲解我的设计思路的时候,他们几个都发出 WOW  的赞叹回应。以至于,Cloud,流利说第一位 iOS 工程师,多年的合作伙伴,当场说「这个设计,我愿意去实现它」。简直是业内工程师与设计师惺惺相惜的高光时刻。Cloud 的这段话,是后来王翌告诉我的,我当时其实不记得 Cloud 说了这个。😄

我为流利说做的第一个设计

几年后,王翌在某次员工会议提起这段事,他说,之前,很多朋友给他提了很多反馈和建议,但只有 Diff 是通过「做出来」的方式给反馈,这让他很惊讶。
不谦虚的说,对于设计,我是有热爱与追求的。很自然,在后来流利说招聘设计师过程中,我非常看重设计师对于专业的热爱。常见的一个问题是:你业余有创作吗?(你有 free style 吗?)我欣赏那些主动为喜爱的产品去做 redesign 的设计师。

不着急,
先交个朋友,互相观察

那一次交流后,我和对翌以及团队,有了更多了解。这个时候,我依然没有接受加入团队的邀请,我想再看看。于是,我说「先帮你们做点设计吧」。就这样,开始了两个月多月更深入的接触。

这是一张关于流利说早期介绍的经典照片,出自我手。

办公室在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的一个复式民宅里。一楼大客厅作为办公室,以及码农们晾裤子的空间,二楼是卧室。

那两个月期间,工作日下班后,以及周六,我会去这个办公室,和团队沟通产品与设计。通过实际的工作接触,以及近距离的观察,让我觉得这个团队,和我的风格是配搭的:产品人、产品思路能聊到一起去、相同的话语体系、有执行力,能往前推动事情、都用 Mac。当然,我也接触了一些新奇概念,比如:用 Trello 管理项目与任务、使用 Google Doc 写文档、使用牙线(这个是被 Ben 影响的)。那段时间,有趣的事情,还有一些:Cloud 还乐于扯着嗓子说英语测试 App、Ben 会定时的在办公室一个角落旁若无人的跳操运动、团队一起去社区食堂吃饭,等等。
写到这个部分,关于「加入一个公司,或者说,加入一个创业公司」,我想分享的经验是:

  • 不要冲动。一般,公司创始人,都能说会道,一不小心,就被忽悠进去了;
  • 你需要做一些功课。功课一:体验产品。问问自己,这是你喜欢的产品吗?
  • 功课二:和团队关键成员交流。这些人是你喜欢的吗?他们喜欢你吗?(他们愿意帮你实现设计想法吗?😄)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兼职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,近距离观看、确认。
  • 如果你喜欢、认可、看好产品、团队,那么,一些外在的条件,可以大胆的忽略,比如:产品看起来很丑、公司官网惨不忍睹、办公室条件很差等等;
  • 设计,也可以是一种投资方式。需要具备一些眼光与判断力;


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

有了这样近距离的合作之后,彼此的了解加深。这时候,也就是 2013 年 4 月份左右,王翌再次找我聊加入团队的事,对彼此来说,都显得非常的自然。面对这个「用设计去投资」的机会,我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考虑:一,流利说五月份要从杭州搬到上海,但我已经在杭州生活了七年,虽然没有买房,但人际圈子、朋友,都在杭州,自己也比较喜欢杭州。而且,女儿当时已经 3 岁了,到了学前阶段,需要更稳定的生活;二,流利说当时天使轮还未到账,我只能几乎半薪加入。创业这个事情,最终能不能成,完全未知。这些,是我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
说实话,作出这样的决策,是不容易的。我和夫人有过很多沟通,她表示完全的支持我,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。这期间,我们家庭也有过很多祷告。虽然,我并没有通过祷告求得一个确定感,我只是到了时间就做决定,但做决定的时候,内心是很平静、自然的。而现在,我回顾当初的决定,不能否认的,那是上帝的带领。正如我回顾过去,不能否认 2006 年离开长沙只身前往杭州也是上帝带领一样。感谢上帝。

深入思考后,就干脆点。
利益谈清楚,上船。

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门口

关于这些考虑,以及加盟的条件,前前后后我和王翌有过三四次交流。最后,在恩济花园门口的水池边,对于这些,我们达成基本共识。2013 年 4 月 5 日,经过一些深入思考,我写了一封「关于加入流利说」的邮件给王翌,里面讲述了对于这个决定的思考、期望,以及简要的陈述期权的相关协议。这封邮件,对我是一个思路的整理,很多事情,只有写下来,才能让我安静与安心;对于我和王翌之间,这封邮件是一个书面的君子协定。虽然没有太多细节,点到即止,但不能没有。
现在再次回顾邮件内容,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,我完成了邮件中对自己的期望,或者说,达成了对王翌的承诺。而王翌,或者说流利说,也遵守了这份承诺,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、满满的工作成就感,以及相应的财务回报(相比而言,业内的某些公司,就非常缺乏契约精神,非常不道德)

邮件发出,我收到王翌的确认邮件以及他的回应,就这样,我上船了。从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一次接触,到 2013 年 4 月 5日确定合作关系,差不多 5 个月时间。随后,我打包一切,一家三口从杭州搬家到上海。

左边是杭州,右边是上海

这个部分,我想分享几点:

  • 选择方向或者机会,权衡利益之外,你对事情本身的热爱&认可,不能忽视,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(不要太现实);
  • 面对艰难决定时,可以试试罗列所有考虑因素,优先级排序,抓大放小;
  • 若经过深入思考,与家人、值得信赖的朋友/导师深入沟通,那么,做决定需要冲动一点!过分的思考,会让人变得优柔寡断;
  • 你的收益,是与你承担的不确定性与风险,成正比。如果遇到好的机会,需要有点冒险精神;
  • 如果谈到了股份或者期权,加入之前,一定需要有相关协议,或者书面约定:期权或股份的百分比(不是只是数量)、成熟方式、退出机制等等。越细致越好,这个务必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;

期权相关,可以参考这篇提到的要点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4QEGdI4TT925N4NYtjJLA

三个月后,2013 年 8 月 23 日,我们获得了 100 万用户的喜爱。果真,如同财富一样,第一个 100 万,是最让人兴奋与记忆深刻的。(嘿嘿,最后一个零,是我 )过段时间,我想再写几篇关于在流利说的故事:早期的设计招聘、产品设计文化、设计团队管理、流利说有趣的人,等等。


再聊一些近段的想法吧。1 年的时间,过得好快。原本,我是希望休息 1 年的。后来才发现,休息这个事情,是需要信心的,是需要刻意练习的。因为,虽然工作压力暂时没了,身体上放松了,但心里,其实没有放松。用一位好友的话说,就是忙些七七八八的事。
虽然,在休息这件事上,我已经失败了。但在折腾、尝试、焦虑、兴趣/热情/能力验证之后,最近的一段时间,我找到一些感觉了,我找到兴趣、价值、成就感兼具的三个主题方向:

  • 设计。不管是策略方面,还是实际执行方面,都让我很享受。虽然,很多人都要从设计转行,「升级」做PM,跳圈去做生意,等等。但这段时间,透过手头的几个设计案子,我越发觉得,对于我来说,设计要做好,空间还大得很。而且,优秀的设计,一定有商业空间;
  • 帮助他人成长(不局限于设计师)。能帮助到人,给后面的同路人一点亮光,看到人的成长,着实是让我感到满足的事。不管是线下线上的培训课程或者分享,还是实际加入一个公司去带领设计团队,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;
  • 我个人的成长。最近看了、听了很多同行、高手、前辈的经历或分享,自感差距很大,成长空间很大,我的成长方向有两个:设计、 leadership ;

除了看到这三个主题方向,我还尝试,将这三点,看得更长期一点。看事情长远一点的好处是,焦虑少了很多,慢一点,天其实不会塌下来。看长期一点,也会自然忽略所谓中年的年龄限制(我 8 3 年,今年 27 岁)。
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,提到所谓的「年纪大了会怎么怎么样」,他反过来问我,多大年纪,算年纪大?是啊!
我相信,年岁增长带来的见识、积累、判断力、人格成熟度及影响力,在行业里,职场里,不会也不应该断崖式的凭空消失。相反,这些积累,一定会在合适的平台,充分的发挥、释放出来,一定是这样。尽管,这仍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。但至少,我目前是有信心,会遇到这样的机会。正如,7 年前遇到流利说一样。
最后,是系列广告(预告):

  • 计划做个设计系列直播课,偏重设计师职业发展、素质提升、设计管理等等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我微信: diffwang (暗号:zoom);
  • 如果你的公司,需要设计及咨询服务(品牌设计、产品用户体验咨询、App UX/UI、网站设计),欢迎加我微信:diffwang (暗号:design
  • 另外,虽然我目前从事独立设计咨询工作,但如果遇到合适的设计管理机会,我也愿意开放交流,这和我三个主题方向是契合的;

前上市公司中年设计总监「职业垂死挣扎之:功夫不能丢」- 20200416

朋友建议,标题不能太素。这次,够标题党了吧。

非常喜爱图形与色彩的创作,只是不同的阶段,总觉得自己对于这两块的认识不够,所以,间隔性的需要练习。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在这方面的练习。

每天一张的节奏,还比较快速。晚餐或早餐后,15-20 分钟,沙发上一靠,脑中略略回想一天中的经历或想法,选择几个色彩组合(这个比较费时间),就随心所欲的创作,不在乎作品精致度。

蛮好玩的一个过程,特别是积累一段时间,作品有了系列感之后。通过玩,让自己保持对图形、色彩的敏感度,同时,为之后的设计、创作积累素材,不是很好嘛?

突然,有想法建一个「设计师每一日练」的群,让有相同想法的人,能聚在一起玩玩业余创作,不那么孤单。有想法入群的,留言举手。超过 10 人就建群了。

另外,告诉大家一个可怕的消息:本号运行 4 年,发表了 87 篇内容(图/文),前天终于突破了 500 粉丝。😄

赶紧转发啊,500 位忠实粉丝朋友。

内向的前上市公司设计总监,是如何一步一步提高「演讲&表达」能力? – 20200412

上周五,开始了我的第一场付费设计培训。不管是公司老板(认识的朋友),还是团队小伙伴们,对于第一堂课的反馈,是很正面的。有一位小伙伴的反馈中,说我的表达是「滔滔不绝」的,这让我觉得很意外。当然,也很有成就感,因为这些年,我在沟通、演讲等表达方面,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
其实,我原本是一个内向、不善言辞的人。很多时候,我很不愿意说太多的话,也很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去表达。但就是这么一个内向的人,竟然能去管理几十人的设计管理,近百人的业务团队,也竟然,可以在付费的设计培训中,被人称为「滔滔不绝」。


在此,我想分享一点「人生经验」。

正视「内向」的性格

多年以来,我会觉得性格内向,是一个缺陷,特别是被人评价我是一个内向的人的时候。因为,一般来说,内向的人不容易去交往,不善于沟通表达,也因此不容易交到朋友,有足够的社交圈子。常常,会有另外两个词与内向捆绑:自卑、孤僻。


某天,我决定去正视这个性格。翻了一些书后,有一个发现:其实,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,只是一个性格特征而已。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样,也有非常多优秀的人,是内向的性格。性格内向的人,善于思考、逻辑性强、内敛、含蓄、表达简练、直接。


所以,如果你和我一样,是性格内向的人。那么,请你一定要正视你的性格,性格内向不是一个缺陷。

内向的人,不要回避提升沟通表达的能力

沟通表达能力相对较弱,貌似是性格内向的人的「默认配置」。但内向的人,需要有两点正确认识:一、职场中,生活中,正常、有效的沟通表达,是必要的生存/生活技能;二、内向的人,应该刻意去提高沟通表达的技能,而不是去回避。
我作为一个内向的人,在提升沟通表达、演讲能力的过程中,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:

  • 第一阶段:不愿意,且害怕、抵触表达;
  • 第二阶段:愿意,但对于表达,害怕、紧张;
  • 第三阶段:有很强的表达欲,但发挥不稳定;

目前,仍旧处于第三阶段。

第一阶段,不愿意,且害怕、抵触表达;

为什么会害怕、抵触公开的表达呢?对于我来说,寻根问底,有几个原因:一,家庭影响大,从小缺乏沟通表达的氛围、机会;二,自卑。大学前一直为个子矮感到自卑。现在不会为此自卑了,但这种自卑的影响是长久且多方面的。


人生的前三十年,因为缺乏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,吃过很多亏。但我依旧不引起重视,反倒一直刻意逃避。我总是希望遇到尽量少沟通的工作,总想呆在一个人际关系简单,无需太多沟通的小团队中,在实际工作中,也尝尝用邮件、消息代替当面的交流。我错误的认为,我不需要改变自己,一定会有合适的「内向型工作」找到我。


当过去在流利说的几年里,我「被逼」着提升沟通表达能力时,有一天,我有一个发现、有一种觉悟:语言,是有力量的。


为什么说,语言是有力量?


我先是从基督教信仰中认识到语言的力量。创造主,通过祂「说有就有、命立就立」的话语创造世界,神的话语,是人的生命;人的口中,既可以说出造就人的话,也可以说出毒害、杀死人的话。


生活中,也有很多发现: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,安慰、鼓励的言语,会让人受安慰、重新站起;常在战争电影中,看到首领的战前演讲,瞬间点燃士气,这种通过语言激励斗志的场景,在公司里也常常看到,特别是启动新项目时。


不管是在职场,还是在生活中,我们都需要正常、准确、高效的,通过「语言」,表达自己的想法。在职场中,不管从事什么职业,都需要优秀的表达能力。在家庭中,与父母、另一半、孩子、亲戚朋友,也需要好的沟通表达。这是一个技能,一个必备的生存技能。


当我有以上的认识时,我的第一个阶段,就已经开始在突破了。

第二阶段,愿意,但对于表达,害怕、紧张;

之前,我在流利说做设计管理的时候,其中最大的一个心理障碍,或者说心理挑战是:给团队开会、公开的汇报、演讲。但凡这种场合,我都是极度的紧张。特别是,每个季度、年度,在几百上千人的场合里做设计部门的工作汇报。一站到台上,我的心跳加速、头发晕、心里面冒出各种负面声音、胡思乱想:团队的设计师会怎么看我呢?这个 Leader 也太弱了吧?同僚们怎么评价我呢?我似乎看到他们在台下交头接耳的对我品头论足了……


这个阶段,每一次上台前,我紧张、害怕;站在台上,我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、声音发抖、结巴、卡顿,满头大汗,全身湿透(即使大冬天也是如此);下台以后,心中非常的忐忑、自责、羞愧,挫败感很强,无颜面对团队。


但即使是这样,我仍旧是愿意一次次去「丢脸」。回想这个阶段,我有两个特别感谢。


感谢前老板,流利说创始人王翌。我曾经和他坦言:我非常不擅长演讲,你能给我一些建议和经验分享吗?他说了一番在「演讲能力」方面,日后一直激励我的话:Diff,你的确是不善于表达,但你的说的话,很有感染力,别人愿意去听。很多人会表达,但别人不一定愿意听他说,并且听得进去。你只要多多练习就好了。


非常感谢老王这番话。这再一次证明,语言是非常具有力量,是能够影响一个人。
我要感谢上帝。每次演讲之前。我都会祷告(不得不祷告),把演讲的过程、结果,都放在上帝的手中,求祂帮助我。每次不尽如意、充满挫败感、丢尽颜面的演讲结束后,我也唯有通过祷告,再次来到上帝面前来平复对自己的失望、赶走内心对他人轻视我的心理假设与害怕。因为,我相信上帝知道我的心,我的价值感,全然在于上帝。


这个阶段,至少有 2 年时间。除了在职场里的表达,在教会中,我开始了一些次数的讲道。一种愈挫愈勇的状态。脸皮磨厚了,口齿也慢慢清晰,偶尔,会有一场自己能够满意的分享或演讲。这样,就慢慢步入第三阶段。

第三阶段,有很强的表达欲,但发挥不稳定

精心准备分享材料(keynote、会议议程 等),以及足够的事前练习,都是一次好的演讲或者表达必备的。


材料准备:

  • 写下本次沟通表达的目的、听众需要从沟通中接受、领会或学习什么。尽管这个无需告诉听众;
  • 整个表达的框架清晰,承上启下,层层推进;
  • 要有故事,真实的故事,自己的故事。人人愿意听故事;
  • 故事之后,要带出观点,清晰、诚恳,不浮夸;
  • 主题如果第一次演讲,写逐字稿;

这里,提一下「逐字稿」这件事,这个还是和流利说创始人王翌有关。老王绝对是一个演讲高手,张口即来,且有很强的气氛调动能力、说服力。我想任何一个流利说同事,都不会否认这一点。有一次,公司季度会议,他把 Keynote 发给我(我汇总所有人的材料),我翻了几页,顿时惊讶了,他竟然每一页 PPT,都详细的写了注释。后来,果然,他基本基于注释的框架和内容在表达。这就是,比我有天赋的人,还比我努力。


在我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期间,经常会因为一件事感到挫败:原本计划好、设计好要说的内容,在实际演讲或表达中,常常漏掉了,感觉表达不够充分。在网络上看了一些他人演讲心得是:不要过多的关注实际表达是否与原计划完全一致,能够表达 60% 以上就足够了,其他是临场发挥。有了这个认识之后,轻松不少。
我目前,依然处于第三个阶段。很想表达,欢迎任何的表达机会,但仍旧发挥不稳定。对于这个阶段,我的总结是:在充分的准备前提下,控制语速与节奏,特别是在演讲的最开始,一定要稳住,要稳住音量、语气、语速、肢体,控制好与听众的眼神互动。基本上,会有不错的表现。

希望,以上,能帮助到如我一样内向的朋友。

怎么做好一场(设计)培训? – 20200409

最近接受一个朋友的邀请,为他公司的设计团队进行付费培训。

我略略回顾自己过往的设计分享,以及从「同理心」角度看设计师对分享的需求,列了一个提纲给朋友。每周一个主题,共 8 次。

  • Diff 设计职业经历分享 & 相互认识
  • 设计师的能力维度及职业素养;
  • 设计沟通:设计师如何沟通需求?
  • 设计师如何评审自己(他人)的设计?
  • 设计师如何陈述设计作品?
  • 如何参加面试或面试他人?
  • 如何管理设计团队?
  • 设计师如何提升自己?


朋友重要的一个反馈是:希望这个不只是分享,还需要落地,员工们能有所改变。用他的话来说「我们知道太多事,但能够做出来的很少」。


这时,我发现这次的「需求」,和我过往做过的大部分设计分享不一样。这是一个培训,而不只是一个分享。


分享与培训,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?分享,几乎完全是输入式的,听众「听着」就好;而培训,好的培训,是需要输出的、需要落地的。是否通过行动获得意识、行为的改变,是培训最重要的目的,也是极具挑战的。


我得找人请教如何「落地」。我找到了前同事及好友宁俊,他的创业项目 – 「践读学堂」,正是教人如何把知识落地。(声明:本篇不是软广)


一番交流之后,宁俊推荐了一本书《将培训转化为商业结果:管理者指南》,并且建议我快速阅读。于是,Kindle 付费下载后,晚饭后花了 2 个小时读完。在这里,我想分享通过阅读这本书,对「培训」这个事整理逻辑的理解。

培训,一定要针对业务的需要

企业主或者管理人员,有时遇到一个专家或者行业知名人士时,自然发出邀请「您给我们团队做一个培训吧」。但其实,这个时候,培训的目的,是比较不清晰的。培训,应该完全针对业务需求,极度的实用、可操作;同时,企业应该通过一定的机制(高频、适时的绩效反馈、奖惩制度等),让员工能发现自身短板,并且有动力去提升。



所以,有三个最佳的培训时机:

  • 新员工入职培训:快速了解业务;
  • 新项目启动:培训新项目所需要的新技能、新意识;(书中没有提到,我的总结)
  • 新职级培训:培养在更高的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;

首先,请问:您的业务目标是什么?

我朋友是公司创始人,这次是他发起的培训。他自然清楚业务目标是什么。但稍微规模的公司,人力资源培训部门发起培训。所以培训部门对与业务目标的理解就非常关键。


更高的业务目标,与更高的员工能力,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。作为管理者,如果隐隐感觉员工能力不行,但又说不上来,那就必须重新审视你的业务目标。业务目标清晰了,你才能清楚,从你开始,到逐级往下的员工,每个人的绩效表现、素质能力,是否能满足你设定的业务目标。

团队/员工的绩效表现,是否能支持业务目标?

可通过团队内部和外部客户调研,从「目前的优势」「目前的不足」两个方面,评估团队/员工的绩效表现,是否能支持设定的业务目标。

团队/员工绩效表现不及期望,有 4 大因素,不一定是员工素质、能力不行;

员工绩效表现好坏,有 4 大因素(4W):* World:不可控的外部因素。比如:疫情、法规政策、竞争对手的行为等;* Workplace:公司内部环境:组织架构、招聘&薪酬 制度、公司文化、管理方式;* Work:具体工作的安排、流程、工具、系统等是否通畅;* Worker:员工:认知、知识技能、工作态度、团队协作;

可能大部分公司,业务没有增长,遇到员工绩效问题,就会简单归结为「咱们公司人不行」或者「某某人不行」。其实,「人不行」,可能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因素。要不,当初为啥把招这些人进来呢?😄

经过评估,团队/员工绩效差,的确是「员工需要提高」,才需要考虑培训;

公司创始人、管理者,要用对待业务、投资的重视程度,去看待培训这个事。培训为什么重要?因为员工认知、能力的增长,才能带来业务及公司的增长。作为一个参与过流利说早期创业的人来说,对于这点,我认识是深刻的。


培训的成本与代价,不仅仅是费用、人力资源。一次又一次无关紧要、不痛不痒的培训,在浪费团队/员工时间的同时,也是在愈来愈降低员工对培训的渴望、信任,直至影响整个公司的学习与成长的文化。

总结:培训,是一个系统工程。
我的理解,培训有 3 大模块:培训需求、课程、跟进&评估

一、培训需求

  • 紧贴业务目标,通过公司文化、奖惩机制(优胜劣汰)、短时高频适时的绩效反馈,让员工对于提高自身能力,有需求、有动力;
  • 成功的培训,开始于充分的需求调研;(想想自己贸然接了朋友的培训需求,真是无知者无畏,后怕 😄)
  • 管理层需要认同培训的重要性,并在各个场合强调;

二、课程

  • 培训师的课程设计、课程表述、课程互动;

三、跟进&评估

  • 员工是否积极跟进培训,改变态度、行为,将培训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,公司应有对应的奖惩机制;
  • 管理者,特别是基础管理者,需要跟进培训的落地:1:1 沟通、小组分享等;
  • 管理者及培训部门,需要一定周期,评估过往培训对业务的影响;

通常,培训失败的 4 大原因

  • 无用的培训:缺乏前期对业务目标、绩效表现的分析,试图用「培训」解决「培训无法解决的问题」;
  • 错误的培训对象:培训的人群,在专业领域、能力水平方面,应该非常精准;否者,就是浪费一部分人的时间(但往往,企业主会这么想:既然来了,多叫一些人听听也无妨);
  • 培训执行不力:培训计划、课程设计、教学方面,执行不到位;另外,短时间灌输过多知识,也是常见错误;
  •  培训缺少后续跟进:这是培训成功与否最大的因素。

最后,附上本书核心图解 – 6Ds

  • D1: Define the Business Outcomes:—start with “why”; clarify the business rational and expected results in business terms;
  • D2: Design the Complete Learning Experience:—before, during, and after instruction
  • D3: Deliver for Application:—employ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that facilitate application on the job
  • D4: Drive Learning Transfer:—provide structure, support and accountability for using new skills and knowledge
  • D5: Deploy Performance Support:—provide learners with the job aids, coaching, apps and other support they need to be successful
  • D6: Document Results:—measure, evaluate, and report the results to prove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raining’s value.

总体来说,这是一本实操性非常强的书(有原则建议、有实操手册),建议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(以及预备做管理者)读一读。


对于我来说,准备这次培训课程,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,但我觉得还挺有意思。或许,这是我的一个方向。

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 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 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 我尝试来回顾。 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 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 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 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 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 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 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 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 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… Continue reading “做设计的初心审视与回顾”

2005 年大学毕业,至今工作近 14 年了。设计这个职业,做了将近 12 年。最近几年,从专业设计转向设计管理。过去的 2018 年,转向业务与产品(从结果来看,及格线的边缘)。

对于设计,我的确有些困惑了。或许,也是到了该有些困惑的年龄了。

我需要一些时间做些思考,找些前辈、朋友交流。某天,忽然冒出一些问题问自己: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设计生涯里,有哪些感受到热情和成就的时刻?

我尝试来回顾。

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设计?

初中,开始学美术。高中时,从初中美术老师 – 陈静宇老师的先生那里,听到了「平面装潢」这个词。但高中阶段,对于设计职业,一无所知。大学选择平面设计,基本算是瞎摸。

大学阶段,尽力去学「三大构成」这样的传统设计基础课。但最终吸引我的,是网页设计。领我进门的有两个人:第一个人,是高中上铺同学 – 陈欣荣,他竟然用一个叫 frontpage 的工具,做了可以随时在网页上访问的个人主页(之后他用 Dreamweaver);另一个人,是我弟。他当时在念职高,也在学网页设计。那个时候,单纯的觉得,网页设计这个事情,有意思。

之后,就有些沉迷于个人主页设计。在大二之前,我沉迷游戏。大二的暑假,我没有回家,把自己关在寝室里,通过光盘,入门了 Dreamweaver、Flash(大二之前学过 PS)。所以,我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「设计 & 制作个人主页」兴趣之旅,直到如今。

大三下学期,我已经兼职为校外公司做网页设计,同时,在大学新闻网站有一份固定的设计兼职。能用兴趣赚到钱,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
总结一下,最初入门设计,完全是兴趣和机缘巧合。

接着,从 2005 – 2009 年,做了 4 年的网页设计。刚好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,2009 年,我开始转入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当时,做出这个选择,一方面依旧是兴趣,另一方面,有简单的对趋势的判断。

之后,从 2009 年至今的 10 年里,一直主要做 App 相关的设计。

对于设计的热情 & 成就时刻

  • 大学时,折腾出各种版本的个人主页(这是那个年代互联网的设计文化),单纯的兴趣与爱好(大学毕业前 51.com 的庞东升曾邀我加入)。
  • 通过网页设计的校内外兼职,基本养活自己,有成就感;
  • 2010 -2011 年,作为早期设计师(交互&视觉)参与阿里云手机 1.0 的设计,非常开放的一个设计环境;
  • 2011 – 2013 期间,行业内 iOS App 设计水准上升,并且风格逐渐多样化,当时非常热衷体验新 App,去研究、模仿新的交互形式;
  • 2012 年 9 月左右,对新浪微博的体验不满意,设计了一款改善微博体验的 Chrome 插件 – 微博急简。插件段时间内获得 10 万多用户。这是一次从兴趣出发,完全按自己的喜好、为自己设计的工具,但同时获得用户好评,给我极大的满足感;
  • 2012 年末,认识王翌,体验了流利说最早的原型产品。当时,被流利说核心交互所打动(红绿打分、人机对话),再一次完全的出于兴趣、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、审美,重新设计了流利说 App。之后,虽然获得了 100 万用户、1000 万用户,以及公司 IPO,但最享受的,却是第一个版本的设计(虽然过于极简,对大众用户非常不友好)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后几年里,慢慢从产品相关的设计,到团队的设计、流程的设计,从我一人的单兵作战,到团队高质产出。期间,懂你英语第一个正式版、雅思流利说的模考体验,都是值得我提一提的。
  • 在流利说的一些即兴项目,如:「世界很大」系列周边产品、第一届 Hackweek、三次品牌设计提案,都是玩得比较尽兴的。
  • 2014 年左右,自己做了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「光盐生活」 T恤小品牌,基本是花钱玩兴趣,但好玩。另外,在不多的业余时间帮朋友做的小设计,也是让我享受:南京 EIS 学校的小册子、MGC 品牌、L&W 婚礼邀请卡。

暂且做以上回顾。

之后,类似的,我再写三篇:在设计管理、产品设计、教会讲道方面的初心审视与回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