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加入流利说的故事 – 来自流利说第 7 号员工/前设计总监的分享

2020 年 5 月 4 日,我离开 流利说 整整一年了。

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,流利说是一份工作,而对于我来说,流利说却是一段深刻的旅程,改变了我的生活,也塑造了我的性情、人格。从 2013 年作为第 7 号员工加入流利说,为之效力6年,从最早期民房创业,到纳斯达克 IPO,这段经历,我自认为颇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传奇色彩,有些故事,是我愿意,也值得分享的。

老王(流利说 CEO 王翌)以前总借他恩师的话说,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两件漂亮事就不错了。我觉得,流利说,算我过去做的一件漂亮事。以前,我也常和同事说,如果你现在一切的经历,在日后不足以用故事说与人听,可能你现在经历的还不够痛,你还不够刻苦。所幸,过去的经历,给我留下了几个故事。

这一次,我想分享当初选择加入流利说的故事,分享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、行动。一方面,单纯的想记录这段故事。因为随着年岁增加,记性却是退减的。文字是最好的保存记忆的方式;另一方面,常常遇到设计师朋友们聊如何选择工作机会,遇到创业的邀约机会怎么判断、决策的问题,我希望这个故事,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启发。

好,听故事吧。

缘起

2012 年,我退出了联合创立一年半的公司。而在一年半以前,我从阿里云公司离开,放弃了一笔可观的 RSU 股票,当时,我是阿里云最早的 28 位设计师之一。结束创业后,2012 年 11 月 14 日 19:17,我发了一条微博,表示想看看新的机会。这条微博,有 16 个转发。其中有 1 个转发,被流利说联合创始人 Ben 看到,他把这条微博转发给了联合创始人王翌(流利说 CEO)。

在此之前,我和 Ben、王翌素不相识,网友都谈不上。Ben 之所以看到那条转发,是因为他关注好友里面,有一位正是我一款浏览器插件产品 – 微博急简 的用户。

有一颗创作的心 – 微博急简

使用「微博急简」前后,微博主页的对比

容我多说几句,介绍一下微博急简这款产品。2011 年左右,新浪微博的使用体验,非常糟糕,逐步商业化带来的各种广告,让原本不好的体验,变得更加让我无法容忍。很快,一个叫 stylish 的 Chrome 插件工具,在微博设计/技术圈子里流传。用户安装 stylish 插件后,通过修改 CSS 来定制自己的微博体验。同时,你还可以把 CSS 分享给其他用户。

这太好玩了!我按自己的使用喜好,给自己订制了一套极简体验的新浪微博。玩了几天后,我决定做一个改善微博体验的浏览器插件。为什么要重新做一个插件呢?我认为,stylish 的使用门槛、操作成本都太高,仅仅是专业人士的玩具。我希望普通人,也可以通过一键安装浏览器插件,获得舒服的微博体验。因此,我给插件取名 – 微博急简。看得出来,我是多么急迫的想简化微博的体验。

两周后,微博急简就上线了。几个版本后,体验就趋于稳定。高峰的时候,有 10 万左右的用户使用,相关微博话题有 600 万。有很多行业内的大咖成为我的用户,像冯大辉、少楠、方军等。获得了很多用户的好评,最让我得瑟的是现任丁香园产品总监少楠的评价:用一个插件秒杀了新浪UED团队。

通过微博急简这个产品,我想分享以下几点:

  • 设计师应该对体验保持敏感度。不要被体验糟糕的产品破坏了味蕾;
  • 如果有机会,就要试图去改变它;
  • 出于兴趣,单纯的为自己做设计、创作。即使没有金钱回报;

这三点,既是我的观点,也是我的特质。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,才遇到后面加入流利说的契机。

面对首次邀约

回到故事主线。

我发完那条微博后的 1 小时,王翌就给了我微博私信。老实说,今天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这个「相隔 1 小时」的时间细节。王翌的行动力、执行力,对于人才的执着追求,着实让我佩服。这不仅仅是对我,对流利说早期的员工,以及后面的核心员工,都是如此。

他的消息里,有三个关键词:exciting、团队成立 2 个月、移动教育。对于这条消息,我礼貌的回应,但内心其实是「呵呵」的。即使,我看到他 LinkedIn主页上 Google PM 的经历,很亮眼。呵呵的原因是,这个公司太早期了,才两个月。2013 年,移动教育是啥东西?而且,创始人还这么不务实,动不动就标榜是一个 exciting 的机会。

虽然,王翌后续一直联系我,但我基本是忽略的状态。期间,我短暂的加入了一个朋友的创业公司。2013 年 1 月底,春节前的几天,我再次收到王翌的私信:流利说 App 即将上架,想约我再聊一聊。于是,我们约在文二西路白鸦(有赞创始人)的贝塔咖啡。

贝塔咖啡馆

那天晚上,王翌给我展示了流利说最早的 App,程序其实还不太稳定。但他仍旧极具信心的表达了对于语音互动的看好,以及发出盛情邀请。我对这个 App 的产品与交互的第一印象,是好的,但对于王翌的第一印象却是复杂的,既觉得这人有激情、有想法,同时又觉得不太靠得住,夸夸其谈,他太会说了。😄 我留下一句「我先玩玩你们的 App 吧」,随即就回徐州老家过年了。

跨越用户体验,看产品的用户价值及商业价值

在徐州乡下老家过年,闲着无事,我玩起了流利说 App。其实呢,我是一个英语 #持续学习# 爱好者(这是个尴尬的贬义词),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坚持在看英文文章、读英文圣经。很快,我喜欢上流利说这个 App。虽然,这个 App 的交互、视觉体验,是非常简陋、粗放的,但这个 App 两个核心体验,让我惊艳欣赏之余,能隐约感觉到其巨大的商业前景。我的商业判断很简单,独特、优秀、有实际应用场景的用户价值,对应等量的商业价值。

那么,我欣赏哪两个核心体验呢?

第一个,针对用户口语水平的红绿打分。在 2013 年左右,我体验 App 众多(还制定了每周体验 App 的计划),但从未见过一个产品能够把用户英语水平、口语相关问题以分数、水平优劣这样视觉化的形式呈现给用户。线上没有见过相关产品,线下学校的老师,也极少有这个能力;

第二个,是人与手机的互动对话体验。因为我刚好是英语爱好者,在我的观察以及印象里,中国人学完英语后,绝大多数人是没有「说英语」的机会。学完英语,就成了哑巴英语。而人机对互动的对话,创造了「说英语」的场景。这非常厉害!

App 玩了几天后,就实在不能容忍体验问题了。一方面是闲得慌,另一方面,手痒得很。就像当时无法仍受微博体验一样,我又开始按着自己的喜好,重新设计流利说 App。

再一次,因兴趣与热情去设计

在家人们包饺子准备过年的时间,我完成了流利说 App 的 Redesign,设计了一套极简的体验。交互方面,尽可能减少从打开 App 到 完成一个口语练习的层级,让我(用户)以最短路径开始学习;视觉上面,更合理的布局、精简化页面元素、数据可视化的呈现。这是一个符合我的审美以及个人使用喜好的设计。(虽然自己爽到了,但一年后,慢慢尝到这种「过于自我,忽略大众用户使用认知」的设计带来的苦果。以后会再聊这个点)

说到极简设计,不得不提及一个对我影响深远的 App: Clear,一个目前仍旧安装在我 iPhone 里的 App。这个 App 的几个体验关键词:极简、扁平化、功能性色彩、手势操作。对这个 App 爱的无以复加,以至于影响了我好些产品的设计,包括微博急简。

Clear 的界面


Talk is cheap,
show me the design.

春节后,我主动联系了王翌,说「想给你们的 App 提点反馈意见」。他说,好。我挑了一家文二路常去的一个小餐馆。他带了所有的团队伙伴:Ben, Cloud, Jeffary。寒暄及饭后,我说,我给你们看点东西。于是,打开我的 iPhone 相册,一张一张的翻看设计稿。(每一次我介绍自己的作品时,内心都是非常激动的)

这家餐厅真的蛮有特色,但后来店面被拆迁了。

每介绍一张 UI,讲解我的设计思路的时候,他们几个都发出 WOW  的赞叹回应。以至于,Cloud,流利说第一位 iOS 工程师,多年的合作伙伴,当场说「这个设计,我愿意去实现它」。简直是业内工程师与设计师惺惺相惜的高光时刻。Cloud 的这段话,是后来王翌告诉我的,我当时其实不记得 Cloud 说了这个。😄

我为流利说做的第一个设计

几年后,王翌在某次员工会议提起这段事,他说,之前,很多朋友给他提了很多反馈和建议,但只有 Diff 是通过「做出来」的方式给反馈,这让他很惊讶。
不谦虚的说,对于设计,我是有热爱与追求的。很自然,在后来流利说招聘设计师过程中,我非常看重设计师对于专业的热爱。常见的一个问题是:你业余有创作吗?(你有 free style 吗?)我欣赏那些主动为喜爱的产品去做 redesign 的设计师。

不着急,
先交个朋友,互相观察

那一次交流后,我和对翌以及团队,有了更多了解。这个时候,我依然没有接受加入团队的邀请,我想再看看。于是,我说「先帮你们做点设计吧」。就这样,开始了两个月多月更深入的接触。

这是一张关于流利说早期介绍的经典照片,出自我手。

办公室在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的一个复式民宅里。一楼大客厅作为办公室,以及码农们晾裤子的空间,二楼是卧室。

那两个月期间,工作日下班后,以及周六,我会去这个办公室,和团队沟通产品与设计。通过实际的工作接触,以及近距离的观察,让我觉得这个团队,和我的风格是配搭的:产品人、产品思路能聊到一起去、相同的话语体系、有执行力,能往前推动事情、都用 Mac。当然,我也接触了一些新奇概念,比如:用 Trello 管理项目与任务、使用 Google Doc 写文档、使用牙线(这个是被 Ben 影响的)。那段时间,有趣的事情,还有一些:Cloud 还乐于扯着嗓子说英语测试 App、Ben 会定时的在办公室一个角落旁若无人的跳操运动、团队一起去社区食堂吃饭,等等。
写到这个部分,关于「加入一个公司,或者说,加入一个创业公司」,我想分享的经验是:

  • 不要冲动。一般,公司创始人,都能说会道,一不小心,就被忽悠进去了;
  • 你需要做一些功课。功课一:体验产品。问问自己,这是你喜欢的产品吗?
  • 功课二:和团队关键成员交流。这些人是你喜欢的吗?他们喜欢你吗?(他们愿意帮你实现设计想法吗?😄)如果条件允许,可以兼职和他们工作一段时间,近距离观看、确认。
  • 如果你喜欢、认可、看好产品、团队,那么,一些外在的条件,可以大胆的忽略,比如:产品看起来很丑、公司官网惨不忍睹、办公室条件很差等等;
  • 设计,也可以是一种投资方式。需要具备一些眼光与判断力;


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

有了这样近距离的合作之后,彼此的了解加深。这时候,也就是 2013 年 4 月份左右,王翌再次找我聊加入团队的事,对彼此来说,都显得非常的自然。面对这个「用设计去投资」的机会,我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考虑:一,流利说五月份要从杭州搬到上海,但我已经在杭州生活了七年,虽然没有买房,但人际圈子、朋友,都在杭州,自己也比较喜欢杭州。而且,女儿当时已经 3 岁了,到了学前阶段,需要更稳定的生活;二,流利说当时天使轮还未到账,我只能几乎半薪加入。创业这个事情,最终能不能成,完全未知。这些,是我需要承担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
说实话,作出这样的决策,是不容易的。我和夫人有过很多沟通,她表示完全的支持我,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与支持。这期间,我们家庭也有过很多祷告。虽然,我并没有通过祷告求得一个确定感,我只是到了时间就做决定,但做决定的时候,内心是很平静、自然的。而现在,我回顾当初的决定,不能否认的,那是上帝的带领。正如我回顾过去,不能否认 2006 年离开长沙只身前往杭州也是上帝带领一样。感谢上帝。

深入思考后,就干脆点。
利益谈清楚,上船。

杭州文二路恩济花园门口

关于这些考虑,以及加盟的条件,前前后后我和王翌有过三四次交流。最后,在恩济花园门口的水池边,对于这些,我们达成基本共识。2013 年 4 月 5 日,经过一些深入思考,我写了一封「关于加入流利说」的邮件给王翌,里面讲述了对于这个决定的思考、期望,以及简要的陈述期权的相关协议。这封邮件,对我是一个思路的整理,很多事情,只有写下来,才能让我安静与安心;对于我和王翌之间,这封邮件是一个书面的君子协定。虽然没有太多细节,点到即止,但不能没有。
现在再次回顾邮件内容,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,我完成了邮件中对自己的期望,或者说,达成了对王翌的承诺。而王翌,或者说流利说,也遵守了这份承诺,给了我充分发挥的空间、满满的工作成就感,以及相应的财务回报(相比而言,业内的某些公司,就非常缺乏契约精神,非常不道德)

邮件发出,我收到王翌的确认邮件以及他的回应,就这样,我上船了。从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一次接触,到 2013 年 4 月 5日确定合作关系,差不多 5 个月时间。随后,我打包一切,一家三口从杭州搬家到上海。

左边是杭州,右边是上海

这个部分,我想分享几点:

  • 选择方向或者机会,权衡利益之外,你对事情本身的热爱&认可,不能忽视,需要有一点理想主义(不要太现实);
  • 面对艰难决定时,可以试试罗列所有考虑因素,优先级排序,抓大放小;
  • 若经过深入思考,与家人、值得信赖的朋友/导师深入沟通,那么,做决定需要冲动一点!过分的思考,会让人变得优柔寡断;
  • 你的收益,是与你承担的不确定性与风险,成正比。如果遇到好的机会,需要有点冒险精神;
  • 如果谈到了股份或者期权,加入之前,一定需要有相关协议,或者书面约定:期权或股份的百分比(不是只是数量)、成熟方式、退出机制等等。越细致越好,这个务必不要顾及所谓的面子;

期权相关,可以参考这篇提到的要点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4QEGdI4TT925N4NYtjJLA

三个月后,2013 年 8 月 23 日,我们获得了 100 万用户的喜爱。果真,如同财富一样,第一个 100 万,是最让人兴奋与记忆深刻的。(嘿嘿,最后一个零,是我 )过段时间,我想再写几篇关于在流利说的故事:早期的设计招聘、产品设计文化、设计团队管理、流利说有趣的人,等等。


再聊一些近段的想法吧。1 年的时间,过得好快。原本,我是希望休息 1 年的。后来才发现,休息这个事情,是需要信心的,是需要刻意练习的。因为,虽然工作压力暂时没了,身体上放松了,但心里,其实没有放松。用一位好友的话说,就是忙些七七八八的事。
虽然,在休息这件事上,我已经失败了。但在折腾、尝试、焦虑、兴趣/热情/能力验证之后,最近的一段时间,我找到一些感觉了,我找到兴趣、价值、成就感兼具的三个主题方向:

  • 设计。不管是策略方面,还是实际执行方面,都让我很享受。虽然,很多人都要从设计转行,「升级」做PM,跳圈去做生意,等等。但这段时间,透过手头的几个设计案子,我越发觉得,对于我来说,设计要做好,空间还大得很。而且,优秀的设计,一定有商业空间;
  • 帮助他人成长(不局限于设计师)。能帮助到人,给后面的同路人一点亮光,看到人的成长,着实是让我感到满足的事。不管是线下线上的培训课程或者分享,还是实际加入一个公司去带领设计团队,都是可以考虑的形式;
  • 我个人的成长。最近看了、听了很多同行、高手、前辈的经历或分享,自感差距很大,成长空间很大,我的成长方向有两个:设计、 leadership ;

除了看到这三个主题方向,我还尝试,将这三点,看得更长期一点。看事情长远一点的好处是,焦虑少了很多,慢一点,天其实不会塌下来。看长期一点,也会自然忽略所谓中年的年龄限制(我 8 3 年,今年 27 岁)。
和一位设计师朋友聊天,提到所谓的「年纪大了会怎么怎么样」,他反过来问我,多大年纪,算年纪大?是啊!
我相信,年岁增长带来的见识、积累、判断力、人格成熟度及影响力,在行业里,职场里,不会也不应该断崖式的凭空消失。相反,这些积累,一定会在合适的平台,充分的发挥、释放出来,一定是这样。尽管,这仍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。但至少,我目前是有信心,会遇到这样的机会。正如,7 年前遇到流利说一样。
最后,是系列广告(预告):

  • 计划做个设计系列直播课,偏重设计师职业发展、素质提升、设计管理等等。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加我微信: diffwang (暗号:zoom);
  • 如果你的公司,需要设计及咨询服务(品牌设计、产品用户体验咨询、App UX/UI、网站设计),欢迎加我微信:diffwang (暗号:design
  • 另外,虽然我目前从事独立设计咨询工作,但如果遇到合适的设计管理机会,我也愿意开放交流,这和我三个主题方向是契合的;

开始了

如果有足够的气量、胸怀、冒险精神来接受这么一个契约的话,对于我的第一次创业,于团队,于我个人,现在的投资人算得上非常棒的一位导师。与其谈话中,可以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创业经验,比如今晚他分享的几点: 好的想法固然重要,但只有好的团队并执行力才能胜出。再差的模式,如果有好团队,照样可以“把货轮搬到喜马拉雅山顶”; 创业绝对不可能是顺利的,有困难的时候,团队需要坚持; 拉帮结派是一条高压线; 信任、开放、专注 产品的快与迭代;前期,为了快速推出产品,可以“不择手段”(人力资源、技术方案、等等); 发展的眼光看待同伴。今朝的小编辑,明日或许是副总裁;眼界、态度、激情,相比经验更重要; 这些话,我以前也经常读到、听到,但不同的人说出来,带来的震动是不同的。 另外,我非常需要加强的是,表达、沟通能力与技巧。 生活变得有挑战,明天开始要好好的干活了。 我需要依靠神,依靠祷告。

如果有足够的气量、胸怀、冒险精神来接受这么一个契约的话,对于我的第一次创业,于团队,于我个人,现在的投资人算得上非常棒的一位导师。与其谈话中,可以获得非常有价值的创业经验,比如今晚他分享的几点:

  • 好的想法固然重要,但只有好的团队并执行力才能胜出。再差的模式,如果有好团队,照样可以“把货轮搬到喜马拉雅山顶”;
  • 创业绝对不可能是顺利的,有困难的时候,团队需要坚持;
  • 拉帮结派是一条高压线;
  • 信任、开放、专注
  • 产品的快与迭代;前期,为了快速推出产品,可以“不择手段”(人力资源、技术方案、等等);
  • 发展的眼光看待同伴。今朝的小编辑,明日或许是副总裁;眼界、态度、激情,相比经验更重要;

这些话,我以前也经常读到、听到,但不同的人说出来,带来的震动是不同的。

另外,我非常需要加强的是,表达、沟通能力与技巧。

生活变得有挑战,明天开始要好好的干活了。

我需要依靠神,依靠祷告。

回归本质

过去三月,我们“正确做事情”的能力,已经得到非常好的证明。在反思,我们是不是在“做正确的事情”上,不幸,亦或是幸运,我们最终决定要换个方向。今天沟通的目的,是传达给投资人这样一个信息:调整后的方向,是一个“正确的事情”,并希望他最终敲定投资。   产品形式,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完整的模型与使用场景。问题是,如何“搬到网络”上,如何通过“网络”,让用户以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效率、获取最大的价值。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;简单的分析+直觉告诉我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,同时,这也是一个有挑战、需要花代价去验证的一个方向。   或许是“回避困难与挑战”,我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的路,与同行45度或者60度差异化的路,显然,这样的路是相对轻松的。   今天我将这样的方向表达给投资人时,遭到其质疑,给我的几个建议是: 一定要做出差异化。在当前看似成熟的市场下,没有差异化,就无法杀出那最具价值的一条路,最终不过是在“老大的裤裆内”求生存; 忘记所有条条框框,譬如:SNS关系,六度理论,等等,回归本质,以“最适合”的形式与组合去满足用户需求;   诸般“口诀”,其实早就了然于心;但今天,的确是有“一语惊醒梦中人”的感觉。   我诚心接受。必须好好静下心来思考。另外,今天提到的是“创业者的平常心态”,少些浮躁与急于求成、急功近利,应该会走得更远。我认同并接受。   今天不算一次成功的谈判,条条款款都没有具体落实。仅仅确定的是,年后正式运作。   这样的结果,我能接受。   这是一个挑战,挑战自己到底有没有金刚钻,到底能不能揽这个瓷器活。   加油,2012。

过去三月,我们“正确做事情”的能力,已经得到非常好的证明。在反思,我们是不是在“做正确的事情”上,不幸,亦或是幸运,我们最终决定要换个方向。今天沟通的目的,是传达给投资人这样一个信息:调整后的方向,是一个“正确的事情”,并希望他最终敲定投资。

 

产品形式,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完整的模型与使用场景。问题是,如何“搬到网络”上,如何通过“网络”,让用户以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效率、获取最大的价值。说实话,这个问题我没有想清楚;简单的分析+直觉告诉我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,同时,这也是一个有挑战、需要花代价去验证的一个方向。

 

或许是“回避困难与挑战”,我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的路,与同行45度或者60度差异化的路,显然,这样的路是相对轻松的。

 

今天我将这样的方向表达给投资人时,遭到其质疑,给我的几个建议是:

  • 一定要做出差异化。在当前看似成熟的市场下,没有差异化,就无法杀出那最具价值的一条路,最终不过是在“老大的裤裆内”求生存;
  • 忘记所有条条框框,譬如:SNS关系,六度理论,等等,回归本质,以“最适合”的形式与组合去满足用户需求;

 

诸般“口诀”,其实早就了然于心;但今天,的确是有“一语惊醒梦中人”的感觉。

 

我诚心接受。必须好好静下心来思考。另外,今天提到的是“创业者的平常心态”,少些浮躁与急于求成、急功近利,应该会走得更远。我认同并接受。

 

今天不算一次成功的谈判,条条款款都没有具体落实。仅仅确定的是,年后正式运作。

 

这样的结果,我能接受。

 

这是一个挑战,挑战自己到底有没有金刚钻,到底能不能揽这个瓷器活。

 

加油,2012。

做点小事情

2012年元旦,花一整天,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可执行的新年计划。 前面5天,按计划生活,作息正常,工作、学习、娱乐平衡;随时、即时收拾,家里整洁;做饭,烤鱼、葡萄汁、还给自己切盘水果。如此生活,的确不错,有条有理。大处,产品设计有思路;小处,生活有滋有味。信仰状态也不错。   --   6号,与投资人见面谈投资与公司成立的事情。谈判的前提,是这个产品靠谱。所以,对于产品,我这边有这个责任与压力。 新年计划的崩溃始于此。 我生活重心一下子落在产品设计上,产品设计之外的一切事情都不屑花时间做。(或许,有些人认同这种状态)但,我的生活开始乱了。不屑收拾与整理,虽然仅需几十秒钟;不屑做菜,随便应付吃饭,更别说洗碗;不屑刷牙、洗脸;不屑把厨房垃圾拎出门外;不屑把换洗衣物扔进洗衣机;不屑… 乱了。 生活乱了,我心境变得浮躁了。虽然,心被工作紧紧抓住,但工作不仅没进展,心里还变得忧虑、担心、失去信心。 显然,我的生活与心里状态出了问题,我把工作看得过于重要。 工作是敬拜神的一种方式,但工作不是敬拜的对象;换句话说,爱工作,但不要超过爱神。   --   今晚7点半,虽然饿了,但仍懒得去做点什么吃。雨天,不想外出吃,也想不到要吃什么。 实在饿了,三个鸡蛋,就着中午的剩饭炒了。要知道,中午也是如此,只不过使两个鸡蛋。 吃完,盘子放在水槽的瞬间,忍不住笑了。水槽里堆满盘子,家里已经没有干净盘子了。   --   为什么生活变成这样? 我尽力克制“浪费时间”的想法,决定收拾干净。 其实,收拾一下花不了多少时间;恰恰,洗碗,擦台面,擦微波炉里外,擦电饭煲,仔仔细细的清理的过程,大脑得到了放松,休息,内心变得安静了,非常享受这样的时间。   --   于是,我想到,正是这些不屑于做的小事情,恰恰使我变得谦卑。人心容易骄傲,总觉得把时间花在“做大事”上才能提现自我的价值,特别是事业心强的男人。 每天做点小事情,挺好:)

2012年元旦,花一整天,制定了一个自认为可执行的新年计划。

前面5天,按计划生活,作息正常,工作、学习、娱乐平衡;随时、即时收拾,家里整洁;做饭,烤鱼、葡萄汁、还给自己切盘水果。如此生活,的确不错,有条有理。大处,产品设计有思路;小处,生活有滋有味。信仰状态也不错。

 

--

 

6号,与投资人见面谈投资与公司成立的事情。谈判的前提,是这个产品靠谱。所以,对于产品,我这边有这个责任与压力。

新年计划的崩溃始于此。

我生活重心一下子落在产品设计上,产品设计之外的一切事情都不屑花时间做。(或许,有些人认同这种状态)但,我的生活开始乱了。不屑收拾与整理,虽然仅需几十秒钟;不屑做菜,随便应付吃饭,更别说洗碗;不屑刷牙、洗脸;不屑把厨房垃圾拎出门外;不屑把换洗衣物扔进洗衣机;不屑…

乱了。

生活乱了,我心境变得浮躁了。虽然,心被工作紧紧抓住,但工作不仅没进展,心里还变得忧虑、担心、失去信心。

显然,我的生活与心里状态出了问题,我把工作看得过于重要。

工作是敬拜神的一种方式,但工作不是敬拜的对象;换句话说,爱工作,但不要超过爱神。

 

--

 

今晚7点半,虽然饿了,但仍懒得去做点什么吃。雨天,不想外出吃,也想不到要吃什么。

实在饿了,三个鸡蛋,就着中午的剩饭炒了。要知道,中午也是如此,只不过使两个鸡蛋。

吃完,盘子放在水槽的瞬间,忍不住笑了。水槽里堆满盘子,家里已经没有干净盘子了。

 

--

 

为什么生活变成这样?

我尽力克制“浪费时间”的想法,决定收拾干净。

其实,收拾一下花不了多少时间;恰恰,洗碗,擦台面,擦微波炉里外,擦电饭煲,仔仔细细的清理的过程,大脑得到了放松,休息,内心变得安静了,非常享受这样的时间。

 

--

 

于是,我想到,正是这些不屑于做的小事情,恰恰使我变得谦卑。人心容易骄傲,总觉得把时间花在“做大事”上才能提现自我的价值,特别是事业心强的男人。

每天做点小事情,挺好:)

归感谢给神

昨天给投资人的演示非常的顺利,他表示“98%”的满意。 我当然很高兴。 回去的路上,仍然有些兴奋,脑中闪过:这需要感谢神么? 我前两天的确为这件事情祷告。 一路上,我开始与自己对话。 一直以来,我是一个“事前祷告,事情成就后”却不易归感谢予神,甚至否认神的作为的人。 当然,没有我的感谢,上帝依旧是上帝。 如果不是神的作为,那么我为什么要去祷告? 自我安慰,自我鼓励吗? 我相信世界是神所创造,神创造了独立无二的我,他爱我(虽然仍旧有些停留在对圣经的理论认识上), 现实工作,我做好,做歹,无论怎样,我相信神供应我,保障我,给我安全, 所以,我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事情的结果,成败,尽力去做好了。 神愿意我们享受生活,管理世界,这个是圣经的教导。 现在,事情进展不错,难道我就否认神的作为,认为好的结果是出于自己,或是出于偶然吗? 以前,我的确会这么做,一再的否认。 神的确不缺我的感谢,但我是他的儿子, 这位非常有能力的父亲,告诉儿子说,你尽管去做,无需担心,不论结果怎样,我都是你的保障。 儿子没有后顾之忧的施展能力,事情有进展了。不感谢父亲,父亲也不会计较什么,如果向父亲表达感谢,父亲一定会很高兴吧,一定会有成就感。 至少,现在我有女儿,所以我能感觉收到女儿的“谢谢”,是非常美妙的。 况且,我承认,所有的灵感,都是来自神。 所以,我感谢上帝,我非常愿意经历更多的恩典。

昨天给投资人的演示非常的顺利,他表示“98%”的满意。

我当然很高兴。

回去的路上,仍然有些兴奋,脑中闪过:这需要感谢神么?

我前两天的确为这件事情祷告。

一路上,我开始与自己对话。

一直以来,我是一个“事前祷告,事情成就后”却不易归感谢予神,甚至否认神的作为的人。

当然,没有我的感谢,上帝依旧是上帝。

如果不是神的作为,那么我为什么要去祷告?

自我安慰,自我鼓励吗?

我相信世界是神所创造,神创造了独立无二的我,他爱我(虽然仍旧有些停留在对圣经的理论认识上),

现实工作,我做好,做歹,无论怎样,我相信神供应我,保障我,给我安全,

所以,我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事情的结果,成败,尽力去做好了。

神愿意我们享受生活,管理世界,这个是圣经的教导。

现在,事情进展不错,难道我就否认神的作为,认为好的结果是出于自己,或是出于偶然吗?

以前,我的确会这么做,一再的否认。

神的确不缺我的感谢,但我是他的儿子,

这位非常有能力的父亲,告诉儿子说,你尽管去做,无需担心,不论结果怎样,我都是你的保障。

儿子没有后顾之忧的施展能力,事情有进展了。不感谢父亲,父亲也不会计较什么,如果向父亲表达感谢,父亲一定会很高兴吧,一定会有成就感。

至少,现在我有女儿,所以我能感觉收到女儿的“谢谢”,是非常美妙的。

况且,我承认,所有的灵感,都是来自神。

所以,我感谢上帝,我非常愿意经历更多的恩典。

创业的本质

这个过程,非常容易虚浮。 似乎另外一个社交网络要从此诞生,或者又颠覆了什么模式; 谈用户数,谈开放平台,谈投资,谈获利多少; 似乎是激情,但已然陷入一种盲目与幻象;   “真的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吗?满足了用户的硬需求还是软需求?” 创业者或设计师需要经常这样拷问自己。   有梦想或雄心壮志是好事情,但是把这些藏在心底吧,死死的守护着。 然后,谦卑的,低调的,扎实的,做事。

这个过程,非常容易虚浮。

似乎另外一个社交网络要从此诞生,或者又颠覆了什么模式;

谈用户数,谈开放平台,谈投资,谈获利多少;

似乎是激情,但已然陷入一种盲目与幻象;

 

“真的能给用户带来价值吗?满足了用户的硬需求还是软需求?”

创业者或设计师需要经常这样拷问自己。

 

有梦想或雄心壮志是好事情,但是把这些藏在心底吧,死死的守护着。

然后,谦卑的,低调的,扎实的,做事。

规划

有一个公司。 有钱的时候,觉得什么都可以做。于是什么都做,但什么都做的不好,战线拉的太长,后面越来越难收拾; 自然,没钱的时候很快来了。 这时候,觉得什么都做不了。人少,力单,事多;面对永远修补不完漏洞,不知所措。永远都不要谈什么创新;新东西出来,缺少后续支持与改进,依旧是烂摊子。 为什么,没钱做不好,有钱也做不好? 我思考了很久,忽然明白,因为缺少规划。 提到“规划”,初中课文《田忌赛马》一下子从脑海中跳出来: “下对上,中对下,上对中” 简单而又完美。 如何做出规划,个人觉得这么几点: 1.认清自己?彻底搞清楚自己手头哪些是上等马,哪些是中等,哪些是下等马。 2.目标是什么?长期是?近期是? 3.认定目标,集中精力,尽力去做。 4.对于一个长期的事业,执行力与恒久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。

有一个公司。
有钱的时候,觉得什么都可以做。于是什么都做,但什么都做的不好,战线拉的太长,后面越来越难收拾;
自然,没钱的时候很快来了。
这时候,觉得什么都做不了。人少,力单,事多;面对永远修补不完漏洞,不知所措。永远都不要谈什么创新;新东西出来,缺少后续支持与改进,依旧是烂摊子。

为什么,没钱做不好,有钱也做不好?

我思考了很久,忽然明白,因为缺少规划。

提到“规划”,初中课文《田忌赛马》一下子从脑海中跳出来:
“下对上,中对下,上对中”
简单而又完美。

如何做出规划,个人觉得这么几点:
1.认清自己?彻底搞清楚自己手头哪些是上等马,哪些是中等,哪些是下等马。
2.目标是什么?长期是?近期是?
3.认定目标,集中精力,尽力去做。
4.对于一个长期的事业,执行力与恒久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