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股票就是买公司

继续读李录的《价值投资与中国》。

价值投资的四大核心理念之一就是,买股票就是买公司。这是巴菲特一直所秉承的理念,也是巴菲特的老师 – 格雷厄姆提出来的。

初次接触这个理念的时候,我就能理解、认可。因为,有一些切身体会。2013 年,我选择半薪加入刚成立几个月的流利说团队时,就是抱以投资流利说的心态。以及,在流利说工作时,大部分时候(实话实话,有些时候还是会走神的)都是以公司「所有者」的心态去看待、面对人与事。

举两个极细节的例子:某次看到保安在刷手机,我就上前问责「工作时间你在做什么」。在食堂吃饭时,看到某同事盛饭后将饭勺随意扔进饭锅里,我也是直接指出「同学,你这样做不对」。这两件事,完全不在我的职责范围,但我就「膨胀」到认为自己是公司所有者,大白话就是把自己当成老板了。特别是保安的例子,我想,只有老板(而且是很土的老板)才会去管这种事吧?

当年对流利说的那次「投资」,有了挺好的回报。有了这种正向反馈与经历,看到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」这个理念后,我就很好理解。

在对这个理念的实践方面,李录的作法,非常的有趣。他认为,既然我以「投资者」的心态买了一家公司的股票(而不是投机的心态),那么,我就是这家公司的投资人、所有者。即使只买了 1 股股票,你也别不好意思,实际上,你也拥有 1 股对应比例的所有权。作为投资人,你当然有权利,也是非常有必要去了解所投公司的经营情况。

所以,李录喜欢去实地「考察」所投资的公司。当然,不是所有的被投公司都给机会让他去视察。当吃了闭门羹被拒门外的时候,他甚至还可以和门口的保安聊得不亦乐乎。聊聊保安的工作状态、感受,等等。这样,他仍然可以侧面的了解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、企业文化等等。
真是聪明投资者的苦功夫。

很快,我就开始模仿大师了。这两天,我带着公司「所有者」的心态,把投资的几家公司的店面逐一进行了考察。比如,蔚来,小米,苹果、星巴克等。(此处不构成投资建议 😄)

其实,店铺还是以前的店铺,只是逛店的心态、眼光、方式不一样了。现在,咱是以老板视角去视察 – 微服私访,心态非常「膨胀」。这边看看人流量,听听客人怎么谈论、评价自家产品,那边看看自家员工的服务品质、精神面貌如何。偶尔,还装成潜在客户,与员工们攀谈一番。

「微服私访」这个事情,单次的意义不大,得长期坚持。长期坚持去了解一家公司的产品、服务时,应该会感受到不同阶段的差别、趋势。这些感受,会增进对一个公司的理解,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。

和朋友谈到我的一个粗浅认识:如果全职做价值投资,首先,选择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,需要将自己看成加入了这家公司(将自己看成老板或员工都行),实地、实事的接触产品与人,用心去感受服务,陪着这家公司走上几年。其实,就像以核心成员身份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一样;其次,只能选择不多的几家公司进行投资。人的兴趣、知识、能力、精力,满有限的。

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」这个理念,不仅适用于价值投资领域,我认为,同样也适用于职场。
当你在选择是否加入一家公司时,需要作出这些判断:

  • 这家公司的产品&服务,是否具有实际的客户价值、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?
  • 这家公司的产品&服务,是否匹配你的职业兴趣、专业能力?
  • 这家公司,能否让你在未来几年,有足够的空间去成长、承担责任、产出自己的代表作?
  •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、管理团队、直系leader,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品格、能力?
  • 这家公司的价值观、文化,你是否理解、认同?

频繁的换公司,特别是频繁的因为薪资待遇、压力挑战去换工作,和股票市场中的投机者,几乎一样。要聪明的去看长期。

另外,我决定每周固定花一些时间,走出去看一看,逛一逛。带着「微服私访」的投资心态,去接触不同的产品、行业,有时候是去体验、消费,同时,也与不同的人去交流。我想,长期下来,会有助我理解商业和所投资公司的价值。

封闭在家里,或者公司里,或者一个固定的圈子里,是要完蛋的。

再次推荐《价值投资与中国》购买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