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把流行音乐——当然这里特别是指中国的流行音乐——与赞美诗放在一起做对比时,产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感受与发现。
我第一次听到赞美诗是在 2006 年。到了 2008 或 2009 年左右,我的生活就开始慢慢远离流行音乐。这种远离并不是出于刻意,而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。我想等会儿我会谈到其中的原因。
在那之前,我一直非常喜欢听中国的流行音乐。以我有限的理解,可能很多人会认同这样一个观察:大多数的流行歌曲都是围绕爱情的主题展开的,而绝大部分又是在讲述失败的爱情——关于失恋、伤痛与回忆。
我似乎很少听到赞美幸福爱情的流行歌曲。因此,大多数流行音乐的基调是一种伤感、一种对过去的悔恨与怀旧,对逝去感情的遗憾。
我觉得这很有趣。似乎人们天生就容易沉迷在这种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,乐于回忆、念旧,并在悲伤中找到某种“情绪上的享受”。特别是当你正处在恋爱失败或失意的状态下时,这样的音乐仿佛更加贴近内心,甚至让人不愿意走出来。
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。2005 年,我经历了第一次恋爱的失败,那段时间我深深地沉浸在伤痛当中。很多流行歌曲让我感到强烈共鸣,比如周传雄的《黄昏》。那种悲伤与音乐交织的状态,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,把我拖拽在那段伤痛之中,甚至让我愿意沉溺其中,不想离开。
但当我开始接触到赞美诗之后,一切变得不一样了。
或许从音乐类型来看,赞美诗和流行音乐本不该放在一起比较,但从情绪的引导与心灵的回应上,它们之间的差别却非常明显。
当我听、或者唱赞美诗时,我的目光不会停留在个人的伤痛之上。即使我是带着伤痛来聆听,它也会很快地把我的注意力引导到神的身上。
赞美诗带给我的是盼望,是信心,是对未来的期待。它让我从中得到安慰,得到力量。这种经历与听流行音乐时所得到的感受截然不同。
更重要的是,赞美诗带给我的并不只是心理层面的安慰,而是真实的心灵改变。许多赞美诗是直接取自圣经经文,或有清晰的经文依据。而圣经是神的话语,神的话语是带着能力的,能带来医治、安慰和更新。
与流行音乐相比,赞美诗带我走向的是光明、平安与喜乐,而不是将我困在伤痛、悲伤和对往昔的留恋中。
当然,我偶尔还是会去听一听过去的流行音乐,听一听老歌,特别是一些粤语的流行歌曲。即使它会带给我伤感,但那毕竟是伴随着我的成长,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。我想我也是不愿意忘记这一部分的。
怎么说呢?我想到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比喻:流行音乐对我而言,就像是“不健康食品”。我明知道那不是好东西,吃的不过是那些调料的味道,但偶尔还是忍不住想吃上一两口,仅仅是为了回味那个熟悉的味道而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