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前,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,我判断这是一本必将在国内被劲吊的书,于是立即下单购买、收藏。
意外的是,这本书至今还活着。我不靠谱的猜想,有两方面原因。第一,这本书的传播范围还太小,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第二,作者的表达还是非常克制,知道底线在哪里。比如开篇的第一句:自秦汉至于明清,是为中国的「秦制时代」,或谓「秦政时代」。其实,读完全书后,对于秦制的统治策略、政策,手段,活在当代的你我,想必有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。因此,作者是克制的。
我其实是一个不太爱读书的人。读书对于我来说,是一个比较「重」的事,无法像吃零食一般的轻松享受。历史书,我更是极少触碰。一方面,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上老师照本宣科、学生死记硬背时间/人物/地点/事件的学习方式,已经完全败坏了我的胃口;另一方面,正常途径下的历史书,都是胜利者所撰写。难辨真假。能拿起《秦制两千年》,是因为一位信得过的朋友的推荐。书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,我不禁发出一个感慨:学校的历史老师们,如果有作者这种水准,该多好!讲述历史,当然脱离不开时间、人物、地点、事件这些基本元素。但是,单个的元素,甚至元素的组合,是枯燥的、也是没有价值与意义的。我想,读历史,最重要的,还是读出历史发展的脉络、因果关系,以及,对于所处时代的个人、组织、国家的警示、借鉴意义。在这本书中,作者就能掐着「秦制」开始与终结的这条主线,带着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王朝时代,既然看霸主决策的无情,也看民间百姓的疾苦。
秦制,核心就两点,对老百姓的汲取、控制。从秦朝到明清(都克制一点),统治者所思所想的就是如何通过建立更稳定、更有效的汲取体制从民间获得更多的人力与物力。与此相关,通过各种驭民之术去控制百姓的思想、知识、言论。这些驭民之术包括:让百姓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其他、愚民政策、言论控制、邻里举报制度…等等。从秦朝到明清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,几乎是一摸一样的操作手法。改朝换代,在体制上却是换汤不换药。怎能不深叹一口气,从秦至明清,两千多年,华夏竟然走不出历史的循环,原地打转。百姓真苦。我想,人心之甘于被奴役,不会到了某个朝代能嘎然而止。很难否认说,如今你我身上就没有流淌这样的甘愿为奴的血液。长路漫漫。
书中刷新了不少我对历史事件的认识。比如,曾经在历史课上让人引以为傲的各种「盛世」「开明之治」,实际与课本上所描述的截然相反。杜甫的诗《忆昔二首》(忆昔开元全盛日,小邑犹藏万家室。稻米流脂粟米白,公私仓廪俱丰实。)是后世颂赞唐玄宗「开元盛世」的核心材料,但写这首诗时,杜甫正在安史之乱中过着风雨飘摇的生活。美好的诗句,不过是诗人对往日太平生活的事后美化。而同样出自杜甫之手的「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」,才是真实的唐玄宗时代。
在这些沉重背后,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。比如:刘邦出身于「游侠」群体,唐太宗李世民用一生在表演「纳谏如流」、雍正的密奏治国,导致他十三年皇帝生涯,是埋头批阅垃圾奏折的十三年,每天批复奏折平均高达八千字。这些桥段,好笑又好气。
虽然目前市面上还能买到这本书,但是,我对此书的存活依然是悲观的。且行且珍惜,赶紧下单收藏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