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一年多,我进入了一个很奇特的状态,也开始对自己进行一些反思。在很多方面,我逐渐意识到:“我不一定是对的。”这是一个自我与骄傲逐步被破碎的过程。
比如,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一个全面且优秀的爸爸,但正值青春期的女儿却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,让我真实地看见了自己的软弱与无助。那些我曾深信不疑的育儿理念,实际上很多时候根本行不通。
类似的感受也开始在我的设计工作中显现。虽然目前还没有经历那种“切肤之痛”,但已经进入一种困惑期。今年恰好是我进入设计行业整整二十年。在这二十年中,我所理解并推崇的设计理念之一,就是“追求极致”。所谓极致,就是要设立严苛的标准,不轻易妥协,对自己和他人都不放松,要不断尝试,直到找到那个既让自己激动,又令内心平安的方案。
在我曾读过的设计人物传记中,乔布斯与埃隆·马斯克对我影响最大。他们都是暴君型的人物,缺乏道德与同理心,对人极其苛刻,但他们却能打造出卓越非凡的作品。
2013 到 2017 年间,我的口头禅常是:“还可以”“还不错”。我的前老板王翌曾在团队中开玩笑说:“Diff 是一个好人,他永远都是说‘还不错’‘还可以’。”事后想起,我意识到这其实是对我一个严厉的提醒——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羞辱(虽然他当时并没有这样的意思)。
从多年设计经验中我得出一个结论:**“好好先生”做不好设计,尤其在团队协作中更是如此。**因为“好好先生”的标准太低,太容易妥协、迎合他人的偏好(这与理性听取反馈不同)。只有那些坚持高标准、对自己与他人都狠得下心的人,才能做出真正有分量的设计作品。其实,这样的规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——有些人相处起来确实不舒服,锋芒毕露、棱角分明,但他们往往能交付最优的成果。
后来几年,我也慢慢变成了那种“狠人”。
但最近一年多,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,我开始对“设计狠人”这个角色产生困惑。
上帝当然是完美的主,祂所创造的一切都带着完美的秩序与美感。这也意味着,设计的标准是可以也应当追求完美的。作为基督徒,我们理应效法、模仿这位创造主,在各自的领域尽全力追求卓越与完美。
然而,在实际与人合作,尤其是与其他基督徒在服事场景下合作时,我们又常常被提醒要“以恩慈待人”、讲恩典、讲谦卑。要“虚己”,要“看别人比自己强”。于是,结果常常变成:你谦卑,我也谦卑;你对我恩慈,我也对你宽容。最后大家彼此包容,却无法产出真正优秀的成果。
因此,当我尝试在一个项目中树立明确甚至严厉的标准时,就常常感到矛盾。这些标准似乎与我们在基督信仰中所强调的“恩典”“温柔”“彼此体谅”相冲突。这种张力让我很挣扎,不知道该如何在坚持标准与活出信仰之间取得平衡。
对此,我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。但我开始思考:背后的动机是什么?
当我坚持标准、严格执行的时候,我的出发点到底是出于爱、想把事情真正做好?还是出于骄傲、想彰显自己的能力与权威?这两者的出发点看似相似,实则根本不同,值得深思、反省与自我察验。
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经历或想法,我非常欢迎你的分享与反馈。谢谢你读到这里。